为什么长大后,和爸妈没有话说了?

咱们是从初二开启这个类型的,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连续第五期了。

大号五篇,休假的小号三篇,加起来八篇了。能延续这么多期的原因只有一个,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不断地提出新问题。

题目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凡事有周期。

正常来讲,祖孙之间的交流十年左右,父子之间的交流二十年左右。你在成长,父祖们停步不前。

我老婆曾经问过我,她奶奶和我奶奶的区别是什么?

我告诉她,你奶奶只是奶奶,你对她的印象就是小时候给你做饭吃,我相信可能10岁你就觉得她没啥可教你的了;

我奶奶不只是奶奶,她还是我的启蒙老师之一,到20岁,她才终于没有什么可教我的了。

所以如果我们谈有交流的祖孙缘分,我奶奶超过了平均值,翻番了。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她活到老学到老,她不爱学习,也跟不上时代,只是她存量比较多,以至于我出师晚。

她存量显得比较多实际上也是时代导致的,我聊过,在自由交易领域我们有三十年的空窗期。

她恰好是空窗期之前的人,脑子里记录了某些残卷,在空窗期之后的80年代,一个没有此类材料,也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把自己脑子里记忆的上个时代的知识,传递了下来。

我2008年做套利交易的时候,国内了解这个的都非常少。但我在80年代就接触了基本原理。

小时候奶奶给我的零花钱,经常是以外汇券的形式,这东西到我上初中才废除。

那个年代,外国人进来,要先把他们的货币换成外汇券。

理论上外汇券10块钱,等于RMB10块钱。如果你因工作便利,可以拿到外汇券,就可以揣兜里,只要以等额的RMB,1:1补足即可。这是允许的,完全合法。

但当时外汇券的实际购买力并不是1:1。

原因很简单,某些紧俏商品只能用外汇券购买,所以实际上的比例是1:1.5甚至更多。

我拿1毛钱的外汇券去买瓜子,杂货店里都会给我1.2倍的量。当然你去流动摊贩那里买没有用,因为他压根儿没见过这种货币。

事实上当年就有人专门做这个,他们以1.2:1的价格收来,然后1.5:1的价格兑换出去,很多人发了大财,不乏万元户年代的百万富翁。

我奶奶不会去干这个,她其实明白怎么做,就是不肯做。她一辈子视钱财如粪土。

但她把整个流程完完全全展示给我看了,你看,1:1兑回来的,你拿出去买巧克力,1:1.2都不止。很好玩对吧?

这就是套利的基础模型。你今天去看国际市场上的套利模型已经做到十分复杂,复杂到都不能用人话描述了。

但究其本质,就这么点事儿。只不过每一个细节都包装的特别复杂而已。

华尔街交易员教的东西和上世纪80年代老太太教的东西,本质上一回事;

30几年前玩的游戏和30几年后玩的游戏,本质上一回事。

周伯通跟郭靖说,他师兄王重阳就沾了童子练功的光。他是童子时练的先天功,所以威力强,而周伯通,成人了才练功,很吃亏。

你想一想,很多人在投资的时候,最痛苦的是什么?

赚钱了,折算成我赚了多少个月的工资,我可以少干多少个月;

赔钱了,折算成我又亏了多少个月的工资,我又得多少天吃泡面。

这种心态很普遍吧?

持仓的时候很痛苦,看着涨涨跌跌每天算自己工资多了少了;

持币的时候也很痛苦,尤其是踏空的时候,又算自己的工资多了少了。

你为啥会这么算?为啥会把赚的赔的都算成工资?

说明工资才是你的童子功。

不管做什么事情,最后你都会落到工资上去,你的童子功就是工资,你的思维的底层逻辑就是工资模式。

但我的童子功是前面你看到的那个抽丝剥茧后的简单的套利模型,我只有和别人对话的时候,为了迎合你习惯的思维,才给你算工资。

人遇到危险,一定会用潜意识思考,会缩成一团,成婴儿状。

老子说:“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骨弱筋柔而握固。”,握固什么意思?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说过:“握固两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婴儿把大拇指扣在手心,攥紧拳头,攒握宝贝一般。

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紧张的时候,表现得就跟自己小时候是一样的。你是在用本能思考,用潜意识思考。

我的本能,我的潜意识,我婴儿握,展示给你看了,就是那样的。我还没弄清楚工资概念的时候,先弄清楚套利概念了。

所以我的潜意识里没有工资多了少了,只有套利模型的约束条件是否还存在。

模型没变,就是安全的,模型变了,风险管理就要跟着变。

你去看那些做长线投资的人,他们的观念异曲同工。

巴菲特不会关心自己赚了赔了,他只看这个行业是否还有未来,这家公司是否在本行业里是头羊。是,他就会持仓,不是,他才会减仓。

做长线的人不关心钱的,他关心的是自己在人类世界这个游戏里,到底占着什么位置。他是通过股权来占据某些制高点的,这就是长线投资的本质。

你注意,这一切都是内功心法,内功直接拿来赚钱没办法用。

我20岁的时候也不会应用,因为没接触过外功,只有心法没有招数。但内功心法是一个人的底层逻辑,有这个,他日后是一日千里的。

因为商业社会里的各种玩法撕开包装,和自己幼时的底层逻辑完全一样。

古人其实也是这种思路,如果你看得懂。

国王是一层,公侯伯子男,挨个往下划分。古人关注的始终是自己在哪一层,你只要是个侯,你不会没钱的。你什么都不是,有钱也拿不住呀。明白这意思么?他关注的是事物的本源,并不是货币。

这个模型还可以复杂一点,在钱换钱的模式里面加入一个中间变量,马上就变成了商业的基础模型。我也是同一时期,80年代接触的。

老人给我讲过去的故事:我爷爷的爷爷,采购木材,沿江运输,租赁奶奶的外公的仓库存放,而后拿去加工成家具,出售。

模型:钱,木头,钱。中间要加一些损耗,人工,运输,仓储。

这就是商业模型,80年代,没人给你讲这种话题,报纸上也没有。

为什么15岁之后我和奶奶的交流变少了?因为报纸上允许聊了。

那时候报纸上铺天盖地李嘉诚,比尔盖茨,有更贴近当代的故事给你听。

为什么20岁之后奶奶彻底没法教我了,因为连互联网都有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急速缩小,换句话说我长大了。

你有一缸水,才能给人家一碗水;你要是只有一碗水,你连一滴水也给不了对方。因为水压不够,挤不出去。

所以当你自己有一池子水的时候,你只能去找大海学习了。

祖孙之间,能够20年有话说,已经很长了。你想想看,一般来讲,孙子20岁的时候,奶奶都70了。

再长?除非你是杨绛。

这种人都是大神,终身学习,终身思考,开宗立派的祖师。而且活了105,她是可能与自己的孙子有超过40年甚至更久的交流的。

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

所谓不幸,是说,您那孙子,可能根本无法超越您,这才是你们之间终身交流的原因。

回到父子之间,一般来说也就20年的交流期。

小孩子长到20岁,父母往往50了。你爹要是50岁还能对你耳提面命,不是局长老板,大概也是教授博导。

假如你爸爸是码农,当年玩的BASIC,没到退休就去开滴滴了,等你20岁的时候,用的也许是JAVA,Python。他都50了,十年不摸代码,怎么教你?

所以除非他层面比你高,比如他50岁的时候已经是高管了,你刚刚入职是个码农。以后你要做组长,做经理,做副总,这一路上都是他玩剩下的,他和你交流没毛病。但如果他自己也没玩过,他当然没法和你交流什么。

你在成长,最终发现和父母之间除了“吃了吗”之外,没啥话题了。

这其实是个好现象,说明你进步了,还挺快。

如果你人到30,还像3岁时一样问:

拔拔,那只鸟为什么不飞起来呀?

麻麻,窗外的汽车为什么是绿色的呀?

你爸你妈要哭晕过去了。

想清楚内在的道理,你就不会有莫名的伤春悲秋。

我在聊《李焕英》那本电影的时候分析过影片结尾的暗示,如果你还记得。

电影最后并不是贾玲成全了她妈,而是她妈成全了贾玲。这不仅仅是母爱,这也是自然规律。

妈妈要改变你的命运,比你企图改变她的命运,容易多了。

这是时间的力量,时间这个特殊的维度,另一个号1月30号聊过

换句话说,母女之间,父子之间,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掌握在父母手里,不在你手里。

父母想要和你有话说很简单,学习,进步,融入社会,就可以延长这个周期。

换句话说,如果父母和你没话说。那是因为父母也没有那么想和你有话说。

很多时候父母眼里的你,和眼前的你,未见得是同一个人。

我经常看儿子第一次学会叫爸爸的视频,经常看,一年能看300多次,虽然他就在我眼跟前。

你看到了,很多时候做父母的只是想和曾经的你对话,而不见得是眼前的你。

又或者说,他们其实只是通过你,在缅怀自己昔日的时光......

他不可能再变回儿时,我也不可能让我儿子上初中了还像幼儿园一样给我表演“三只小熊”,“我是一朵小花”,或者给我讲他写的《肥肥水上漂》和《肥嘟嘟左卫门历险记》。

因为我们之间交流的主动权始终握在我手里,而不是他手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