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为
每日一字——为
为什么,为……什么
【无象之为】(去年的)今日有条新闻,颇值得注意。据《法制晚报》,国内第一套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将于今年(就是去年)9月出版,教材分四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 其中《道德经》为原文全本讲解,另外三册则是按主题归类讲解。专家分析,这是国学进入高考的信号。
消息一出,呵呵者众。此前已被乌烟瘴气的小儿读经弄坏了心情,再加以对意识形态的警惕,呵呵一下亦属正常。但这一回官方的动作,有深思熟虑、有备而来的味道。自诩国学爱好者,准备密切关注,拭目以待。
(自己做的图,嘚瑟一下)
基本的判断:至少想法很好。经怎么念,会不会歪掉,就不知道了。别的先不说,高二通读《道德经》,其实是有难度的。据观察,目前经常跳出来倡导读经的名师,没有几个是把老子给读明白了的。全国的高中老师,会怎么教呢?
无论如何,读孔孟,也读老子,就值得小赞一下。《老子》(窃以为比叫《道德经》要好得多)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所不为的朝廷,将如何将老子收入囊中?很好奇。今天,就来说说这个奇怪的“为”字。
为,繁体作爲。这又是一个让许慎和他的追随者们绞尽脑汁的字儿。
《说文》讲:“爲,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
篆文的爲字,爪子之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们研究的结果是,“象两母猴相对形”(王育)。
说文解字,想象力的作用果然是有限度的。甲骨文一出,真相立刻大白:手爪之下,是一头长鼻子的大象!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爲)从爪,从象,绝不见母猴之状,卜辞作手牵象形……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尚在服牛乘马以前。”
牵一头经过驯服的大象,借象之力以事农耕,引申为做事、干活,就是“爲”字的由来了。
这不只超出东汉人许慎的想象,或许也出乎现代人的意料。但仔细想来,也还不算匪夷所思罢。其一,驯象以助劳,现在东南亚、非洲人还在这么干呢;其二,殷商时期,中原一带还有大量如大象、犀牛之类的巨型野生动物出没。对此,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早有结论。据说,河南所以简称“豫”,是因为那地方大象多呢。
还有,那时候黄河流域,还是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记得某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上,就有一篇《黄河象》。(《气候改变历史》,书堆里的这一本要快快翻开来读!)
后来,正如我们知道的,天气冷了,大象绝迹。(况且就农耕而论,牛马似乎比大象更方便好用。)于是渐渐地,爲字还在,大象没了。
再后来,爲成了母猴。再后来,爲变成为,母猴也没了。
这些年,一直在耐心等待等家中那位同学匀点兴趣出来给书架上貌似高深的古文。有所为,有所不为,该试的都试过了,但始终希望渺茫。从字书里牵大象出来,或也不能排除暗藏的苦心。现如今,古文的春天要来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