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定瓷是如何产生的?
“汝、官、钧、哥、定”这五大名窑,汝窑有“雨过天青色”,官窑有“紫口铁足”,钧窑有“出窑万彩”,哥窑有“金丝铁线”。唯有定窑,作为五大名窑中,唯一一个烧制白瓷的窑口,不追求稀罕华丽的釉色,反而另辟蹊径,以灵动变化的装饰艺术见长。
人们常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来盛赞定瓷之美。
追寻定瓷的历史
从烧制的年代来看,五大名窑中定窑应该排在首位。定窑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是拥有世代传承的“老字号”!
在唐代白瓷中,最负盛名的是邢窑,曲阳窑白瓷那时还十分粗糙。到了五代十国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烧制的瓷器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制瓷工艺比之前更为精细,甚至一些瓷器的白度要超越在邢窑的细白瓷器,很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在《五子山院和尚舍利塔记碑》中有记载,在那个时期,由于定窑销量过大,朝廷官员甚至开始征收瓷器税。
进入宋代后,定窑瓷器的烧制技艺已经炉火纯青,北宋早期定窑吸收了南方越窑的浮雕技术,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刻花装饰,并因此名闻天下。
到了北宋晚期,宋徽宗赵佶十分崇尚道教,而道教崇尚青色,定瓷不受宋徽宗喜爱。正所谓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定州白瓷与最高统治者的审美出现冲突,所以导致其逐渐没落。到了元代,由于青花瓷的崛起,瓷器百花争艳的时代结束,变成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而以烧制白瓷著称的定窑到明代宣德年间最终落幕。
197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定窑瓷器烧制这项沉寂八百余年的传统工艺开始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经多位定窑前辈的努力,定窑最终得以复烧,千年之窑火重放异彩。
2008年,定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张永不褪色的文化名片。
定瓷的装饰艺术
定窑的色系十分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红釉、黄釉、绿釉等等,在众多色系中,以定窑烧制白瓷最为出名,它的白色为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闪青,白中闪黄,恰似淡施脂粉的少女肌肤,给人以温柔恬静的美感,有着“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之说。
与其他瓷器不同,定瓷最具特色之处便是开创了刻印花胎体装饰的先河。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线条清晰,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较为少见。
定瓷的价值
定瓷的美学水准极高,它装饰上采用极为简洁的刻花、划花技法,往往是寥寥几笔而已,简洁明快,给人以柔和悦目、温润恬静之美感,因此也被人誉为:中和之美。
定瓷的珍贵并不完全在于其稀有,而更在于其艺术价值,在于体现儒道雅文化、内敛不张扬、自然纯朴的文化内涵,更加蕴含了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
中国自古以来,至高层次的审美,都是追求自然,延至心灵。定瓷,一件小小瓷器中蕴藏着我们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趣,也蕴藏着我们追求的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