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著新介|于海的《西方社会思想史》(1993年版)
《西方社会思想史》于海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于海
第一章 绪论 (节选)
1.1 为什么要研究社会思想史
黑格尔( G.W.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在其《哲学史讲演录》的导言中,阐述了研究哲学史的理由:
“思想的活动,最初表现为历史的事实,过去的东西,并且好像是在我们的现实之外。但事实上,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正如在思想史的领域里,过去的东西只是一方面,所以构成我们现成的,那个有共同性永久性的成分,与我们的历史性也是不可分离地结合着的。我们在现世界所具有的自觉的理性,并不是一下子得来的,也不只是从现在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而是本质上原来就具有的一种遗产,确切地说,乃是一种工作的成果,——人类所有过去各时代工作的成果。一如外在生活的技术、技巧与发明的积累,社会团结和政治生活的组织与习惯,乃是思想、发明、需要、困难、不幸、聪明、意志的成果,和过去历史上走在我们前面的先驱者所创获的成果,所以同样在科学里,特别在哲学里,我们必须感谢过去的传统,这传统有如赫尔德所说,通过一切变化的因而过去了的东西,结成一条神圣的链子,把前代的创获给我们保存下来,并传给我们。……这种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
黑格尔由此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哲学史并非外在于哲学的,“哲学史的本身就是科学的,因而本质上就是哲学这门科学."
奥裔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在《经济分析史》第一卷的导论中从教学的角度解释了研究思想史的必要性:
“除非最近的论著本身反映出最起码的历史面貌,否则不管它怎样正确,怎样有创见,怎样严密或者优雅动听,都不能阻止学生产生一种缺乏方向与意义的感觉”。
黑格尔和熊彼特的上述观点,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意义,而非仅仅适用于哲学或经济学等特定学科,因为不管哪个学术领域,任何时期存在的问题和使用的方法都包含过去在完全不同的条件下工作的成就,而且仍然带有当时留下的创痕。当前的问题和方法都是对以前的问题与方法作出的尝试性的反应。如果不知道以前的问题和方法,那么对现在的问题和方法的意义与正确性就不能充分加以掌握。科学分析是与我们自己和我们前辈人头脑里创造的东西的一种持续的对话。任何特定时间的任何科学状况都隐含它过去的历史背景,如果不把这个隐含的历史明摆出来,就不能圆满地表述这种科学的状况。
..........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为什么要研究社会思想史
1.2 社会思想史研究什么
1.3 怎样研究社会思想史
第二章 古希腊罗马时期社会思想
2.1 智者学派: 社会分析的最初尝试
2.2 柏拉图: 理想国
2.3 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
2.4 城邦制度的背景与城邦社会学的视野
2.5 斯多葛主义: 大一统世界的社会思想
2.6 罗马斯多葛主义的社会思想
第三章 中世纪基督教社会思想
3.1 奥古斯丁: 天上之城与地上之城
3.2 托马斯·阿奎那: 天恩与人性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思想
4.1 文艺复兴的社会历史背景
4.2 马基雅维里: 政治与道德相脱离
4.3 布丹:主权论
4.4 莫尔:乌托邦
4.5 宗教改革
第五章 17世纪社会思想: 古典自然法
5.1 近代自然法: 历史遗产与时代特征
5.2 自然法学说的人性观
5.3 自然状态
5.4 社会契约论
第六章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
6.1 启蒙运动
6.2 孟德斯鸠:超越古典自然法
6.3 卢梭: 自然与社会
6.4 法国唯物主义
第七章 18世纪苏格兰学派社会思想
7.1 苏格兰启蒙运动
7.2 休谟:人性的科学
7.3 亚当·斯密: “看不见的手”
7.4 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理论
第八章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社会思想
8.1 康德: 自由与必然的辩证法
8.2 海德尔:文化科学
8.3 黑格尔:市民社会
第九章 19世纪初期社会思潮
9.1 保守主义 (1)历史的、民族的、浪漫的人性观 (2)社会有机体论 (3)社会纽带: 传统、道德与宗教
9.2 自由主义 (1)个人主义 (2)功利主义 (3)自由放任与自发的社会秩序
9.3 空想社会主义 (1)启蒙主义的人性观与社会观 (2)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者 (3)社会主义目标的理想社会 (4)圣西门: 工业社会理论
第十章 19世纪实证主义社会学
10.1 实证主义及其来龙去脉
10.2 孔德: 实证科学 (1)思想来源及研究旨趣 (2)人类知识的进步规则与社会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3)研究方法 (4)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10.3 斯图亚特·穆勒: 实证主义唯名论
10.4 斯宾塞进化论社会学 (1)社会有机体 (2)社会类型: 尚武社会与工业社会(3)社会与个人
第十一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主义社会学
11.1 心理主义
11.2 心理进化论
11.3 民族心理学
11.4 集团心理学
11.5 摹仿论
11.6 本能主义
11.7 精神分析学的社会思想
第十二章 社会学主义
12.1 社会学主义
12.2 涂尔干: 社会学主义 (1)思想来源及学术旨趣 (2)社会学的对象及其性质 (3)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 (4)宗教社会学 (5)自杀的社会学研究 (6)整体论与功能分析
12.3 社会学学派 (1)《社会学年鉴》(2)莫斯: 社会事实的完整性 (3)社会学派的其他成员
第十三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主义与人文主义社会学
13.1 世纪之交社会学的转折: 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13.2 狄尔泰: “历史认识上的康德” (1)生命与体验 (2)社会生活的主观性、整体性及历史性 (3)理解概念
13.3 李凯尔特: 历史科学的方法论与价值论 (1)个体化方法 (2)文化科学: 价值领域
13.4 滕尼斯: 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 (1)心理主义、意志主义社会观 (2) Gemeinschaft Gesellschaft
13.5 齐美尔:形式社会学 (1)社会学的对象与领域 (2)形式社会学 (3)历史与文化社会学
13.6 马克斯·韦伯: 理解社会学 (1)思想来源及学术旨趣 (2)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 (3)宗教社会学 (4)政治社会学
第十四章 美国主流社会学(一): 互动理论
14.1 实用主义与互动理论
14.2 詹姆士: 多元的自我
14.3 杜威: 调适与互动的社会心理学
14.4 库利: “镜中自我” (1)社会生活的有机观 (2)“镜中自我” (3)首属群体方法论
14.5 托马斯: “情境定义” (1)《波兰农民》一书的方法论观点 (2)“情境定义”
14.6 米德: 自我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1)思想来源 (2)人类互动的实质:符号的互动 (3)自我与社会
14.7 符号互动论
第十五章 美国主流社会学(二):功能理论
15.1 功能方法的历史源流
15.2 功能方法的基本观点
15.3 帕森斯: 结构功能主义 (1)社会理论观及其特点 (2)社会行动理论: 单位行动与行动体系 (3)“功能必要条件”与一般体系理论 (4)“模式变项” (5)社会进化与变迁理论
15.4 默顿: 社会学功能分析典范
15.5 对功能主义的批评
第十六章 美国反主流的社会学: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现象学社会学
16.1 冲突理论 (1)冲突思想的历史渊源 (2)冲突理论的基本假设 (3)米尔斯: 权力精英与无人身操纵 (4)科塞: 冲突功能论 (5)科林斯: 可欲资源与冲突利益 (6)达伦道夫: 权威关系
16.2 交换理论 (1)交换学说的理论来源 (2)霍曼斯: 社会交换论
16.3 现象学社会学 (1)舒茨: 日常生活的社会学 (2)俗民方法论
第十七章 批判的社会学
17.1 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兴衰、思想渊源 与理论特点
17.2 霍克海默: 传统的理论与批判的理论
17.3 阿多诺: 实证主义批判与大众文化批判
17.4 马尔库塞: 资本主义社会批判(1)实证主义批判 (2)资本主义社会批判
17.5 哈贝马斯: 现代科学技术批判 (1)与波普论战 (2)技术、意识形态、合法性
第十八章 后工业社会理论
18.1 从工业社会社会学到“后.....”社会学
18.2 贝尔后工业社会理论 (1)方法论: 中轴原理 (2)后工业社会面面观
后记 (节选)
1988年以来,我每年为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开设两门课,一门是“西方社会思想史”,另一门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而事实上在我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实践中,它们从来都不是两个独立的系列,而是把它们看作一连贯和统一的西方社会学思想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并且置于西方精神、文化的大传统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大历史观之中来讨论的,遂有现在这样一部从古希腊的城邦社会学到当代美国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的社会思想史的著作。它并不是上述两块内容的简单拼接,拼接的结果既阉割历史又断送思想而这对思想史著作来说是最糟糕不过的了; 它也不是刻意标新立异而为之,在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中,我们早已看到一种结合了广阔的历史眼光、深邃的哲学洞见及渊博的专业知识的通史规模的工作,他们的分析都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从希腊思想的源头直到其同时代的思潮学派,他们的工作做成了无可争辩的学科史典范,本书大大得益于他们的著作,及其他一些学科史著作(如萨基的社会学史、萨宾的政治学说史、罗素的哲学史、墨菲等人的心理学史著作等)。我的本科专业是历史,我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集中了一批国内优秀的历史学家,如白寿彝,何兹全,龚书铎,刘家和等,他们的培养造就了我对历史的敏感和自觉,而当时系里聘请邱汉生、林英等先生开设的"中国思想史”课也是我在大学所获最多的课程之一。我的研究生专业是西方哲学史,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导师们给予我的训练激发和磨砺了我的哲学天性并最终确定了致力于思想史的学术方向。我的学术训练和知识背景决定了我努力以赴的目标是使思想史研究具有“思想的理趣和历史的韵律”,现在放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有多少体现了这一要求我没有把握,但可以肯定地说离我主观上所欲达到的境界还差得很远,这使我十分地惶恐和惭愧。
..........
作者简介:
于海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北欧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日韩城市论坛中方组织者、欧盟“健康与社会”博士课程中方组织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社会学、上海城市研究等。主要代表作: “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载《上海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研究报告》(于海编); ”西方城市理论一百年”,载《城市社会学文选》(于海编); “志愿运动、志愿行为和志愿组织”,《学术月刊》第11期; 《西方社会思想史》。城市研究领域的著述有:《城市更新的空间生产与空间叙事》、《上海崛起的空间故事》、《城市呼唤人文空间》、《准私家车时代的机动性霸权与空间失范》、《田字坊实验:超越全球——地方对立的新模式》、《空间生产与路权分配》等。
“旧著、旧译”系列:
旧著新介|韩强的《政治社会学-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变奏》 (1991年版)
旧著新介|浦兴祖等的《从<理想国>到<代议制政府>》 (1990年版)
旧译重拾|现实政治:生命进程论与世代继替论的观察(1994年)
“书海觅迹”系列:
【书海觅迹】范伟达的《中国调查史》以及他的“民生满意度调查”
【书海觅迹】理查德 G·布朗加特和他的《生命进程与世代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