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客家人的年味 留存在记忆中 传统的礼俗与我们渐行渐远
曾祥裕 曾海亮
(温馨提示:春暖花开时,曾祥裕将于3月16日在赣州古城举办高级杨公古法风水理论与实践高级进修班,咨询电话和微信号13766307454)
岁月如歌,辞旧迎新,再过几天我们又迎来辛丑年春节。
我从广州回家路上看到高速上密集的北上车流,心想,游子们在外奋斗一年又一年,每到春节时必回老家与家人团圆,团圆永远是春节的主弦律!
我的祖先是从山东嘉祥南武城南迁到四川和江西,最终落户在赣南山区。从小我就受客家文化和礼仪的熏陶长大。
“百节年为首”,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祟尚传统的客家人如何过年的呢?传统的、民俗的、真正的“年”,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龙抬头”为收尾,其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年前的日子是酝酿节日气氛的筹备工作。
在农村,农历十二月廿五开始为入年假。入年假后,家家了,各个村庄里都可能听到此起彼落的锣鼓声。家家户户开始筹备过年食品,采购猪肉、鸡、鸭,炸豆腐、蒸年糕、做米馃等。我要帮助母亲进行一次打扫卫生,清洗门窗、地板、家具等,叫做"扫尘"或者叫"打弹煤"("弹煤"即火烧烟熏后的灰尘),还要上街理发。到澡堂淋浴换上新的或清洁的衣裳,干干净净过新年。
客家人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岁(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先神祗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逢闰年要加一双筷子和一根大蒜)。要烧纸钱,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这种吃"隔年饭"的习俗,一直沿用。
大年三十这一天,进入年味高潮,首先“上红”(贴春联和红纸)表示红红火火,准备年饭、守岁等。
而年饭是最富亲情气氛的大餐。一家人欢聚一堂,举杯畅饮,辞旧迎新,其乐融融。
记得父母亲在世时,老家是大团圆的中心,父母在,儿女从四面八方也要携小孩赶来吃团圆饭。
哥姐会协助母亲做一台丰盛的年夜饭,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发菜,还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汤圆、年糕。
小时候,我们在除夕年夜饭的餐桌上,父母亲会教我们一些礼仪。
此时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表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倒酒,将酒洒地,然后才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吃年夜饭,一般都要有"肉丸",其象征团圆之意,还有一般要喝客家娘酒煮的鸡酒。
鸡头由长者吃,翅膀给出门的男人吃,读书的孩子吃鸡臂(腿)。酒洒倒在桌上视为发财,碗被摔碎看作会添丁,掉落了筷子当作有食缘……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饭后,我们一家老少围着炭火守岁,也称点岁火。
如今城乡通电啦,守传统的人家 一夜通明,这将意味来年吉祥平安,万事亨通。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机普及,一家人会围坐在电视机前,享受着央视送上精神大餐。
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
除夕之夜,大人还有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年轻人除夕深夜至初一凌晨,通常是不入睡的,大人小孩凌晨即起,穿戴一新,鸣炮开门,以图开门大吉。
到时父母亲会嘱咐我们去放鞭炮,此时左邻右舍打开大门,在阵阵欢乐的鞭炮声中, 互道恭喜,接财神,再敬祖公。
现在城市不允许放鞭炮,年味中缺少一种民俗,没有鞭炮的过年,大地似乎冷寂,血液中缺少阳刚和激情的流淌。
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第一天。
开大门后,视历书当年的吉利方向出行,面对着吉方行走或跪拜,称为"出天方"或"出方"以迎喜神。
厅堂、灶堂、大门点上大红蜡烛,焚香礼拜。
母亲大年初一早晨会给我们煮好面条,面条中有两个鸡蛋。
大 年初一,客家人也有的在早餐前要煮生姜红糖茶先吃“甜头”。早餐皆为素食,或线面、或汤丸,象征长寿、团圆;客家人早餐也有大蒜、豆腐、红头菜(菠菜)等,寓新年诸事合算、富足、开门见红之意。
初一上午,母亲带我们到赣州古城中山路的寿量古寺拜佛,祈求佛祖保佑全家新年平安健康,小孩学习进步。一路上亲友见面,彼此拱手作揖,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
这一天,大人小孩都禁止讲不吉利的话。如碗打碎了,要说“碎(岁)碎(岁)平安”;小孩摔跟头,说“拾元宝”;受伤流血,称“见红有喜”……
从初二起,母亲带我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
。一般拜年者不能空手,要带糕饼糖果之类,给长辈要带饼干和水果,拜年者返回时,主家要回送同等价值的礼品,叫“礼尚往来”。
拜年是我们小孩最快乐的事情,既大饱口福,又得红包。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
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
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
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 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
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一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俗称"火烧门前纸",意即"嬲(玩)新年"到正月初五为止,以后要恢复正常的工作。
初七称为"人日",根据中国传统习俗,当日为众人的生日。人日亦称为"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及"人七日"。根据古书记载,农历新年的首八天为不同畜牧作物的生日,依次序为"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客家有吃七样菜之俗,即把葱、芹、韭、蒜等七种青菜混合煮吃,寓意聪明、勤劳长久、会划算等 。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赣州市中医院,在医院工作十八年期间,与同事相处和谐。年初七上班第一天,院领导会到各科室问候医务人员,接下来是同事在业余时间轮流作客,请大家喝酒吃饭,一直忙到出元宵。
过年是全民娱乐狂欢的时光,在没有电视机和智能手机的时代,男女老幼出走家门看舞龙、舞狮、踩高跷的表演,人群涌动,挤得水泄不通。
.......
时光流逝,重拾小时候的过年记忆,心中浮现父母亲的和蔼形象,感恩父母亲的养育之恩,他们为子女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让我们过上了一个个快乐的春节。
怀念我在赣州市中医院工作的那段岁月,与同事们相处和谐融洽,彼此嘘寒问暖,与他们度过了一个个充满浓浓的人情味春节。
过年的回忆镌刻在我心里,成为我生命是最幸福、最快乐、最美好的记忆。
遗憾的是客家人的年味, 留存在记忆中, 传统的礼俗与我们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