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文大事记(三)

(2011-09-27 21:24:19)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魏黄初四年(223年)

(1-41) 伊河洪水

据《晋书·五行志》载:“魏文帝黄初四年六月,大雨霖,伊、洛溢,至津阳城门(古洛阳城),漂数干家。”又据《水经注·伊水》载:洛阳伊阙左壁上石刻铭文:“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约合10.9米),齐此已下。”经黄河水利委员会多次调查测量,推算这年伊河的洪水流量达20000立方米每秒。

吴赤乌二年(239年)

(1-42) 筑江苏赤山塘立石测水

据《中国水利史纲要》(姚汉源著,水电出版社,1987年)载:“相传吴赤乌二年(239年)筑赤山塘,蓄水成湖,后常引灌维修。南齐明帝时(494~498年)又大修。隋代废,唐麟德时(664~665年)又修复,后改名绛岩湖。大历十二年(777年)又修复,当时周长120里,建两斗门控制,号称灌田万顷。湖西自六朝时建有拍冈埭,控制入秦淮河水量。湖心旧有盘石,可利用它观测水位。宋庆历二年(1042年)改建石柱水则测水。”

晋咸宁三年(277年)

(1-43) 长江上中游大水

据《晋书·五行志》载:晋武帝咸宁三年六月,益、梁二州八郡国暴水,杀三百余人。七月,荆州大水。十月,荆、益、梁三州又大水。《武帝纪》载:六月,益、梁八郡水,杀三百余人,没邸阁别仓。九月戊子,荆、益、梁大水,伤秋稼。西晋益、梁二州,含今攀枝花市以下金沙江及长江上游干支流流经的大部分地区;荆州含今湖北、湖南及陕西安康、河南南阳、贵州黔东等长江中游干支流流经地区。

晋永嘉三年(309年)

(1-44) 长江、黄河流域大旱

据《晋书·怀帝纪》载:永嘉三年,“三月,大旱,江、汉、河、洛皆竭,可涉。”《五行志》载:“五月,大旱,……河、洛、江、汉皆可涉。”这是继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以后的又一次全国性大旱。

东晋大兴二年前后(320年前后)

(1-45) 郭璞歌颂长江水文

郭璞(276~324年)著《江赋》,除歌颂当时长江的源流、风光、文物等自然地理景观外,还作以下描述:1.水的奇特形态;2.大气、径流与海洋之间的关系;3.水量平衡和水文循环。此文本届古代文艺作品,作者精于古文字学和训诂学,故所用古字和僻典较多,行文也很艰涩,且有错误和糟粕,但其中水文地理和水文基本概念部分,尚能符合现代科学原理。(肖统《文选》)

东晋永和四年(348年)

(1-46) 中国早期的水文地理著作《华阳国志》

东晋常璩(约291~361年)撰《华阳国志》,共12卷,附录l卷。记述今陕南汉中、甘南及川、滇、黔等长江上游各省自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347年)问的建制沿革、统辖郡县之境域、道里、土地、水文地理、水利、物产、民俗及人物等史事。史料精详,为中国现存早期的水文地理著作之产。

东晋太和六年(371年)

(1-47) 太湖大水

据《晋书·穆帝纪》载:海西太和六年六月,京都(今南京市)及丹杨(即今丹阳,在南京市西南)、晋陵(今江苏常州市)、吴郡(今苏州市)、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临海(在浙东沿海)并大水。《晋书·五行志》载:“海西太和六年六月,京师大水,平地数尺,浸及太庙。丹杨、晋陵、吴郡、吴兴、临海五郡大水,稻稼荡没,黎庶饥谨。”

东晋太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394~396年)

(1-48) 长江中游连年大水

据《晋书·五行志》载:晋太元十九年七月,“荆、徐大水,伤秋稼。”二十年六月,“荆、徐又大水。”二十一年“五月癸卯,大水。”三年后,即晋隆安三年(399年),“五月,荆州大水,平地三丈。”东晋偏处江南,大部领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荆州地处长江中游,辖今四川东南部,湖北、湖南大部,贵州、广西、广东的一部分及河南信阳县。

东晋元兴三年(404年)

(1-49) 南京潮涌大水

据《晋书·五行志》载:元兴三年二月,“己丑朔夜,涛水入石头。漂没杀人,大航流败。”“庚寅夜,涛水入石头。商旅方舟万计,漂败流断,骸胔相望。江左虽频有涛变,未有若斯之甚。”南京自东晋永和七年(351年)以来,有多次“涛水入石头”、“毁大航”、“漂杀人”的记载。或发生在六、七月,或发生在二、三月,而较多发生在十二月。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

(1-50) 何承天论水循环

据《宋书·天文志》载:何承天(370~447年)《论浑象体》一文中关于水循环的一段描述:“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趋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耀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燋竭,百川归注,足于补复。故旱不为减,浸不为溢。”

梁天监十五年(516年)

(1-51) 淮河浮山堰溃决成灾

据《资治通鉴·粱纪》载:梁天监十五年夏四月,淮河上第一次建成一座大型拦河坝,大坝南起浮山,北抵巉石(在今苏皖交界处的浮山峡内),总长九里,大坝底宽一百四十丈(约336米)、顶宽四十五丈(约108米)、高二十丈(约48米),坝顶栽植杞柳。同年九月,“淮水暴涨堰坏,其声如雷,闻三百里,沿淮城戌村落十余万口,皆漂入海。”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

(1-52) 郦道元的水文地理巨著《水经注》

郦道元(?一527年)所著《水经注》,乃以《水经》(作者、时代均不详)为主干,作了40倍于原书的补充和发展而自成巨著。《水经》所引河流137条,共7000余字,而《水经注》所引河流多达5000条以上,达30。3万余字,共40卷。《水经》所述水道源流,相对简略,而郦注则逐一记述河流源头、流经地区、流域地形、水文、气候、土壤、矿藏、农业、水利、地理沿革、历史故事、碑刻题记等,旁征博引,详加考证,引用书籍多达437种。记录了大量碑文题刻,赖以保存许多珍贵的原始文献。如《河水》注中,对黄河干流龙门水流形态作了精彩描述后说:“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迫也。”所说“慎于”为慎到,先秦早期的水利家,“流浮竹”,即用竹制浮标测量流速。可见中国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已用浮标施测流速。只是当时无计时工具,以比拟物速如“驷马”、“竹箭”的速度来比流速的大小。这是中国用浮标测速的最早记载。《水经注》集中了中国六世纪以前地理学著作之大成,为历史地理学、水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考古学、水利学等方面的重要文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