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上的薄意:技在薄,而艺在意

薄意,是一种在印材的四周所作的平面剔地浅刻浮雕。潘主兰先生对薄意的释义为:“薄意者,技在薄,而艺在意。”
这种形式是在近半个世纪才流行起来的,在这以前还只有处在粗简的半圆浮雕,是由30年代的林清卿首创的。
薄意盛行与当时大量开采鹿目印材有直接的关系。鹿目色质与田黄十分相似,逐利者以此鱼目混珠,充当田黄。
此石“致命”的缺陷是石皮和色层薄,且石身多裂斑,所以不宜深雕,否则瑕疵毕露,于是就产生了顺其形势作平面浅浮雕的薄意工艺。
薄意雕刻的特色主要是刻层薄,注重形象的轮廓线条的刻刻画。
薄意能盛行并成为一种门类,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石质的珍贵。
一些贵重的印石,如田黄等是不适宜雕制纽首的,因为雕纽要刻去好多的材料,显得得不偿失。
正如篆刻家邓邓散木曾说过:“石之佳者,多不纽,恐伤其材也。”如果只是将石料抛光,则难以成器。于是就产生了半圆浮雕,并在这基础上产生了薄意工艺。
薄意是中国绘画与雕刻技艺相结合的表现形式。
应料设计,按照石章的实际形状,绘画花鸟、山水、人物,然后加以浅浮雕刻,贵重的石材以精良的薄意为饰,就成了锦上添花。
薄意除了手中把玩欣赏外,还可以墨拓下来形成一幅非常好的画面,在许多篆刻家的印集中,经常能见到配有薄意边款的拓片,显得图文并茂,美不胜收。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0)

相关推荐

  • 纽52174

    两横三竖平行

  • 印石薄意,取材广泛,讲求意境,印石博意雕刻的几个步骤

    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名.是石印章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由于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画细致,影影绰绰,备受金石画画家欣赏和推崇. 薄意艺术是在明末清初石章的博古纹饰和锦边浮雕的基础 ...

  • “融”与“容”——薄意、篆刻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文/郑世斌 ·艺术塑潮·领军· 我曾在鼓山摩崖石刻上看到几个字:"望云遥祝",于是用寿山月尾紫石雕刻了一枚印章,在底部创作祥云,题上"望云遥祝",诗文与云纹互动 ...

  • ​康熙 寿世主人,寿山石质,薄意纽方形玺,面3.6x3.5厘米见方,通高3.1厘米

    康熙  寿世主人,寿山石质,薄意纽方形玺,面3.6x3.5厘米见方,通高3.1厘米.

  • 手艺人|郭威谈薄意雕

    题 记 手艺人,内心是以手艺为美的,也以手艺而崇高的.他们在做的不是用来收藏的只能锁在保险柜 的珍品,也不是毫无情感的摆设品,而是贴近人内心的东西.每每悠闲的午后或深 夜,伴着喜欢的音乐,埋首在一方石 ...

  • 圆雕圣手,薄意巨擘——寿山石雕一代大师郭懋介

    在寿山石雕刻界,有一位很特别的大师,他的人生和艺术经历极为传奇. 他出身东门派,却"出圆雕.入薄意",不仅是圆雕圣手,亦为薄意巨擘-- 他的从艺道路可谓"奇特" ...

  • 林文举雕田黄石梅鹤薄意摆件

    林文举雕田黄石梅鹤薄意摆件 印为田黄石,呈色金黄匀净,肌理玲珑澄澈,萝卜纹纤细而密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印章周身以薄意浅刻手法,依据天然石形刻琢薄意春意图,且厚簿恰如其分,工艺精美.属不可多得的田黄 ...

  • 田黄石画家——薄意大师郑世斌

    烈阳当空,蝉声聒噪,不见一丝风的午后,空气里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裹挟着些许烦躁. 离开市中心,一路往东,向山上行走,繁华喧嚣渐退,郑世斌的工作室"既明山房"也渐露真容. 蓝天白云下 ...

  • 林友竹与石卿的田黄薄意作品

    去年十月下旬,在日本大阪市福岛区,参加了一场艺术品拍卖会,拍品多为中国书画.古董和玉石制品.其中,一组(十余件)标名为"黄蜡石"或"冻石"的寿山石雕件,包含有林 ...

  • 薄意雕刻达摩工序图片助解十步骤

    薄意雕刻达摩工序图片助解十步骤 石材薄意雕刻为有画意的.极浅的薄浮雕."薄意"雕刻的制品,一向以"重典雅.工精致.近画理"而著称,它是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