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上”双相障碍,家长做到这5点更有利于康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晴日心身医疗平台运行后,慕名前来找我们诊疗的患者不断增多,从初次面诊、确定治疗方案到正式开始治疗,他们等待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很多家长十分焦急:
“我孩子没法上学,治疗又还没开始,这段时间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的病情一旦恶化了,怎么办?”
“我该怎么跟孩子相处,才不会刺激他?”
……
患者家属群体普遍都弥漫着焦虑情绪,孩子得病了,父母也成了半个病人,我十分理解。但为了孩子,家长一定要尽量用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情绪面对。
下文中,我就家长如何调整心态、缓解焦虑情绪等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希望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家长应做好充分准备配合诊疗
对于在我们机构进行过面诊的患者家属而言,我在面诊时已经较全面地分析了患者的病情、诊断、介绍了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和预期效果。
在等待期间,家长可以结合我的分析,多翻看我们“晴日心身医疗”公众号的文章及我在朋友圈分享的治疗心得,对孩子病情的本质、我们的治疗技术和理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为即将到来的治疗做好准备。
同理,对于向其它医疗机构、权威专家求治的家长而言,也可以多了解该机构、专家的治疗理论和风格。
一般来说,知名的精神心理科专家的诊疗位、诊疗时间都很紧张,家长可以提前将患者的成长经历、情绪变化、就诊经历、服药情况、应激事件等与疾病相关的要点梳理好,这对医生快速、准确地获取患者信息十分有帮助,可以提高诊疗效率。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有效治疗前别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
孩子患病了,对学习肯定有影响,如果休学则影响更大,家长自然非常担心。虽然明知道孩子是病人,但部分家长还是忍不住在孩子面前提及学习问题,甚至逼迫孩子学习。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大部分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或抑郁症的青少年都伴有学习障碍,轻重程度不一。具体表现为拒绝学习,或虽有主动学习的意愿,但一接触学习相关的事物(如作业、老师、同学、学校)就烦躁不安,静不下心来。
这可能源于一些校园创伤事件,如老师的语言暴力甚至体罚,同学的欺凌或嘲笑、重大考试失利等;也有可能因患病后学习效率下降,再加上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学习成绩急速下滑,孩子的自信心备受打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孩子已经对学习形成了潜意识层面的病理性条件反射,无法控制自己。在得到有效治疗之前,如果家长逼迫孩子学习,或者只是有意无意地提及学习问题,都会让孩子更加焦虑。
所以,家长要学会以长远的目光看待事情,当务之急是先改善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康复,再解决学习问题,把落下的功课慢慢补回来。
另外,很多读者非常关注我们如何使用心理干预技术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高效学习,后续我将专门撰文详细介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对不良行为选择性忽视,认可进步
大部分孩子患病后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可能是特定症状,也可能是生活中一些不良习惯。最常见的是沉迷电子游戏。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特别沉迷游戏,经常抱着手机一玩就是几个小时,生活懒散,为此跟父母经常产生口角。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能够理解父母的心情,但我更理解孩子的苦闷。抑郁和双相患者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心情非常压抑的,尤其是休学在家的孩子。过去的经历让他们痛苦,现在又面临种种难题导致烦躁不安,想到未来更是绝望。
玩电子游戏是这些孩子为数不多的、可以暂时逃离现实、得到放松的方法之一。这是阶段性的,只要孩子的病情得到有效解决,沉迷游戏的问题自然就缓解了。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被诊断为双相的患者,非常爱玩游戏,跟父母吵得不可开交。但他对我说,他并不是真正喜欢玩游戏,只是因为无事可做,想打发时间。后来经过治疗,他顺利返校学习,再加上我引导他找到了奋斗目标后,他自然就不再沉迷游戏了。
至于孩子的其它不良行为,家长哪怕不认可,但最好能做到选择性忽视。只要不超出底线,就不要尝试去纠正孩子。
底线是什么?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底线。对于病情严重、等待治疗的孩子而言,家长要守住的底线就是要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如发生自杀现象,马上送去医院。至于其它问题,不要过于纠结。
在做家庭治疗的时候,我经常跟家长说:你们跟孩子相处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把孩子现在的状态跟最糟糕的时候作对比,千万不要跟你们理想中的孩子作对比。一旦发现孩子的改变和进步,给予认可和表扬,这容易形成一个正反馈,对孩子的康复很有帮助。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主动修复家庭关系
只要家长一发现自己的不足或曾经犯下的错误,就应该主动修复亲子关系。如果愿意或有需要,家长可以诚恳地向孩子道歉。
我并不是指责父母。虽然很多家长因不了解科学养育知识,或自身的情绪、行为问题曾对孩子造成伤害,但并非出于恶意,绝大部分都源于对孩子的爱。
孩子的多数问题源于父母,而父母也曾经是孩子,他们的问题也源于他们的父母,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所以,父母要自省,但不要沉溺于内疚,而是要积极改变,避免再做出伤害孩子的行为,把一代传一代的原生家庭负面影响拦腰截断!
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在能保证孩子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可组织出游,带着孩子去户外走走。暂时离开压抑的环境不仅能缓解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病情也有好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图片来源于网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等待过程中最好不要擅自调整药物
药物的调整也是家长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来我们这里就诊的患者,基本上都是在公立大医院精神科就诊过的,多数在服用精神科药物。一般情况下,没有得到原来就诊的医生指引或允许的话,不要擅自调整已在服用的药物,否则可能出现停药反应,处理不当的话风险很高。
当然,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患者服用精神科药物后,副作用明显,自行停药后也没有明显不适,反而因为副作用消失,情绪变得更稳定了。但是,出于安全的角度,我还是建议减药要谨慎。
在等待治疗期间,如果孩子出现了很严重的药物副作用,不要盲目等待,立马找原来就诊的精神科医生调整。除非是特殊情况,比如孩子经过面诊后,情绪已经开始明显改善,可以考虑适当减药,我也会给与一些合理化建议。
青少年心身健康与家庭系统密切相关,家长不能认为把孩子安心地交给医生就可以放手不管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该不断学习、反省和进步,尝试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的内心。
家长的改变对孩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往后更长的日子里,陪伴孩子的不是医生,而是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