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田的故事

大约在2008年前后,农资产品走出了寡头时代,街上的农资店越来越多,省台的广告也被农资占领,货架上的产品也从大生,多菌灵,甲托换成了多种包装精美的产品,农资产品多了,难免会有同质化,各大厂家为了跑赢同行,采取了种种手段,从拼渠道、到拼资本、到拼广告、最后拼服务,其实也无非是条幅、传单、示范田,这篇文章就讲示范田的故事。

当时我也卖农资,只是性格一根筋,甚至有点二,别的农资店靠广告和条幅打造的品牌我瞧不上,总想着有实实在在效果的产品才值得大卖。有一次看到业务员手里的示范田照片,不由得怦然心动,一款小产品,在各种作物上都有震撼性的效果,于是果断进货。

可实际使用时却发现没那么好,业务员来回访时,我带他进了一个黄瓜大棚,当时农户正在落蔓(黄瓜长到一定高度后要降低高度,保证坐瓜)。我带他观察使用区和对照区,无论蔓的粗细还是叶片大小,几乎没有区别,坐瓜和生长也乏善可陈,业务员的心思似乎没在这里,拿着相机对着落蔓和没落的分界线猛拍。几天后我看到宣传海报上的照片赫然变成了那个黄瓜棚的照片,没落蔓的区域标注了使用区,对照区自然就是落蔓的区域,二者高度差时80公分。我愕然了...

其后,越来越多的业务员拿着对比照片来,我再也没看过,坚持必须实地验证效果,因此错失了好多广告产品,销售一直不温不火,不死不活。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一款产品(故事情节应该是亲自对照,有多好多好,然后大卖...,这也太俗套了),是一款杀虫剂,对比效果确实看得不明显,可实验报告确实严谨,从蚜虫的代数,到单位面积的虫数,到实验田基本描述,甚至实验当天的温度和湿度无不记录详实,实验报告显示的效果和我亲自实验的效果确实都很突出,我想这样的产品难道不该大卖吗?实际销售情况确实很一般,农民喜欢广告产品,零售商也大都选择广告产品,只有我这种有点二的人才选择这样的产品,而且还卖不多。

业务员告诉我:“你是一个好的技术员,但不适合做销售,退出农资专心做技术吧!我们拿这样专业的对比效果,如果单纯为了大卖,都不如去打广告,我们的目的是吸引投资人,拿到风投后,自然有专业的团队做销售。”

1.这足以让我震撼,此后的几年我真的慢慢退出农资销售,专心做起了一起葡萄。从此以后,走上了一条专注的近乎偏执的路。

2.也就在这段时间,我明显感到知识的匮乏,我逐渐感到要想做出好的效果,不能单纯依赖产品,要知晓作物生长规律,抓住关键节点才能掀起风浪。

3.在此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还感受到必须有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在体系内系统的管理葡萄,才能让关键节点变得可控,这远好于简单的片段化操作。

4.这段时间我还有了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于老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