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感——为人处世的一道道德防线
2006年04月10日10:47 新浪网
明道理知羞耻,是每一个具有良知、理性和自尊的人的道德操守,也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就反映出古人把羞耻感和个人尊严看得重于生命。“知耻近乎勇”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这也是维系文明社会的道德基石。有两个事例可以让人看到人们对于它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结果。
美国的格雷格·薛普和德鲁·薛普是一对双胞胎,他们的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丰厚的家产让这对兄弟一直过着轻松舒适的生活。但是,在他们大学毕业前夕,父亲卖掉了公司,他们失去了舒适生活的依靠。
当兄弟俩走出学校后,他们完全改变了。他们从依靠家庭财富成长的小男孩变成了出去闯荡、自己创造财富的男人。他们共同经营一家健身俱乐部,短短几年时间,公司规模不断扩大。
另一个例子,一位报社记者接到一位31岁姓王的大男人打来的救助电话,语调凄切的希望记者帮他呼吁社会救救他的患病住院的爸爸,记者倒是以为他是个孝子,在了解情况想帮助他时,却发现了问题,在进一步走访了解了当地社区和居民以后,才发现这位男子的父亲生病不假,住了没几天院,不辞而别。他们已多次获得过社区经济补助,拿到钱以后,却都被他们赌博输掉了,欠的钱也是有借无还。王某成了要求补助的常客。社区负责人说王某如果能诚实勤劳,也不至于会走到今天这样。“谁都可能有困难,但他们家好吃懒做,经常赌博的行为,让我们同情不起来;如果社区再帮助下去,村民都得提意见。”对于这种人的做派引起人们鄙视,也在情理中。再让村民们捐助他们,实在有点难。
一边是当生活处境发生逆转时,及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依靠自身的努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创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过上有尊严的富足生活,这是一条人间正道;一边是任凭赌博的恶习左右自己,好吃懒做,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虽然自己正当青壮年,却不断地向社会乞求帮助,拿了补助费再去赌,对于这种寄生虫式的生活,全无羞耻感。失去了这一道德防线,他们的行为方式便堕入卑污的泥淖。这种人和事一旦真像大白,受到人们的唾弃、鄙视是很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