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照海

非主流针灸
传承针灸
学习交流
扫描关注

【穴名释义】

“照”,即光照;“海”,为百川之水所归。阴跷脉发生于本穴,肾经之精气也归聚于此而似海,故名照海。别名阴跷、漏阴。

【定位取法】

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穴性特点】

照海穴具有滋阴降火、协调阴阳、利咽明目、开窍利机之功效,且与肾和膀胱相络属,有固肾益气、助膀胱气化的功能,其支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能壮水制火、交通心肾。本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乃阴跷脉脉气所发之处,通贯五脏,主持诸里,为阴气会归之所。因该穴为阴中之阳穴,正如《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根据《内经》上病下取法,刺之可滋阴降火,引导虚火下行,或泻阴补阳。”

【主治概要】

1.照海穴为肾经腧穴,肾乃水火之脏,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为生殖发育之源。故本穴具有补肾调经,清热利湿之功效。古代文献中,如《甲乙经》、《千金方》、《针灸大成》等有治“女子不下月水”,“妇人阴挺出”,“小肠疝气”,“遗尿”等记载。说明本穴是治疗妇科疾患、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的重要腧穴。

2.本穴系肾经在踝部腧穴,肾经入心。取照海可通达于心脑,安神定志,故又可治疗癫痫、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又因阴跷脉属阴主寐,照海穴还可用于治疗癫痫之夜发。

3.肾经经脉上贯肝膈行于胸部,故照海可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是取其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4.咽喉为足少阴肾经所过之所,且肾为音声之根。且照海穴通于阴跷脉,具有滋肾阴,清虚火之功,是治疗慢性咽炎、声音嘶哑的要穴。

【临床应用举例】

1.失眠 失眠(中医称不寐)系指患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自身睡眠质和量的不满意,因而产生焦虑、烦躁和恐惧而形成的一种恶性循环。长此已久引起机体脏腑功能紊乱,大脑皮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患者多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醒后即难以入睡。睡眠与卫气营阴的运行及阴跷脉、阳跷脉的开合密切相关。卫气昼行于阳,则阳跷脉盛,神明于外则寤;卫气夜行于阴,则阴跷脉盛,营阴亦充足,心神得养,神能安于舍则寐。照海通阴跷脉,针刺和艾灸照海穴可以协调阴阳,使全身阴阳平衡、营卫气血调和,则夜寐可安。

(1)毫针刺法:补照海,泻申脉。照海直刺1寸,得气后轻提针体,针下出现和缓的沉紧感时,稍候片刻,觉针下感减弱时,立即按压针柄,使针尖再向内得气后轻提针体,针下出现和缓的沉紧感时,稍候片刻深刺0.1~0.2寸,出针后急闭针孔。取申脉穴直刺1.2寸,得气后,待针下出现较明显紧涩感时,立即提针0.1~0.2寸,出针时摇大针孔,不闭孔。

(2)艾灸法:患者取仰卧位,将注意力集中于照海穴;医者将艾条点燃对准照海穴施艾条灸,每侧照海穴灸l 5~20分钟,每日1次。治疗10次后,患者每日睡眠可达6~7小时。巩固治疗10次。

2.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是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的一种疾病。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男女发病率相似。部分患者可有脑炎或颅脑外伤史。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功能亢进有关。多数患者伴有猝倒症、睡眠麻痹、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患者多表现为连续入睡,醒后仍感疲乏,并呈加重趋势。严重时无规律性困睡,发作时周身无力,双眼难睁,有时外出时睡倒。本病属机体阴阳不和,跷脉失调。取统摄人体阴阳的跷脉之会穴,沟通阴阳交通的道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阳跷之不足,泻阴跷之有余,以调理虚实。

毫针刺法:补申脉,泻照海。先取申脉穴,徐徐进针1寸后,小幅度捻转至局部有热胀感。照海穴快速进针,刺入1.2寸,用强刺激手法,大幅度提插捻转3~5次,得气后出针。

3.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积有大量尿液不能排出的症状。临床表现为下腹满闷胀痛,尿意窘迫,欲尿不出,辗转不安等痛苦症状。发生尿潴留的常见病因有机械性梗阻和动力性梗阻2种。前者常见于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结石嵌顿、膀胱内肿瘤或血块堵塞膀胱等;后者膀胱、尿道无器质性梗阻病变,尿潴留系由排尿功能障碍所引起,如麻醉、手术后或由于中枢神经系或周围神经的损伤、炎症等。本证属中医“癃闭”范畴。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缓者为“癃”;小便闭塞,欲解不得,少腹胀急,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为“闭”。有下焦湿热、中气不足、命门火衰和外伤气血瘀滞等不同原因。针刺治疗尿潴留不仅可以使患者避免导尿的痛苦,还可以减少泌尿系上行感染的机会。

毫针刺法:常规消毒银针及照海穴,直刺1寸左右,进针得气后,行快速大幅度捻转强刺激手法,刺激强度视患者耐受力而定,留针时间为10分钟左右,其间多次施用强刺激手法,患者即有便意,拔针即能自己排尿,次日起坚持每日针刺1次,针刺7日并服中药调理。

4.便秘 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每2~3日或更长时间排便1次,量少且干硬)常同时伴有排便困难。一般对排便后8小时所摄的食物在40小时内尚未排出即为便秘。中医学认为便秘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与脾胃及肾脏关系甚为密切。临证有虚实之分,虚秘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别。凡素体阴虚,津液受虚火灼耗,不能濡润肠腑,腑气于槁,大便燥结不得行;燥屎不下,津液渐竭,致燥屎留存肠中,虽施以下法亦不能通,即所谓“津液不足,无水行舟”。对以上诸端阴虚燥屎内结者,法当滋阴清热、软坚润下。照海为足少阴肾经穴,针补照海可滋阴泻火,润肠通便,阴虚便秘则为其所宜,可配以气海、支沟治疗。

毫针刺法:常规消毒银针及照海穴,直刺双侧照海穴,进针得气后,行快速大幅度捻转强刺激手法,留针45分钟左右。

(0)

相关推荐

  • 李仲愚杵针手法及头针奇穴经验介绍

    著名老中医专家李仲愚先生,生于1920年,四川彭县人,现为全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针灸学会会长,是全国首批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带徒导师之一.李老悬壶五十余载,得名师之传,潜研<内>.&l ...

  • 针灸常用腧穴——百会

    [穴名释义] "百",形容很多;"会"指聚会,意指多脉聚会.而头为诸阳之会,乃手足六阳经.督脉的交会穴,又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故而得名. [定位取法] ...

  • 针灸常用腧穴——大椎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之下,第1胸椎棘突之上,因第7颈椎棘突在后颈部,解剖标志上最大最高,故名大椎,属督脉经. [定位取法] 第7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用体表固定标志取穴法,于后项部正中线上 ...

  • 针灸常用腧穴——上星

    [穴名释义] 该穴处于头上,如星之居上,故名. [定位取法] 头前后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骨度分寸法:从前发际至后发际合12寸,本穴在此分寸之前1/12与后11/12之交界处,采用对折法.手指 ...

  • 针灸常用腧穴——命门

    [穴名释义] "命"即性命.生命;"门"乃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本穴位于两肾中间,是人体生命元气的重要门户,且因肾主一身之本,故名命门. [定位取法] 该 ...

  • 针灸常用腧穴——腰阳关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命门之下二椎,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所必须经过之关隘,故叫阳关.因该穴位于腰部,故名腰阳关. [定位取法] 该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左右双髂嵴连 ...

  • 针灸常用腧穴——水沟

    [穴名释义] 该穴位于状如"水沟"的人中沟中,有如承接鼻涕之沟渠,故名水沟,又名人中. [定位取法] 人中沟正中线上,上1/3与下2/3交会处.将患者人中沟均分为3等份,上1/3与 ...

  • 针灸常用腧穴——关元

    [穴名释义] "关",有封藏之意;"元",指元阴元阳之意.本穴居丹田,内应胞宫精室,为封藏一身真元之处,故名关元.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骨度分寸 ...

  • 针灸常用腧穴——气海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脐下,"脐下,肾间动气",即元气,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善治各种气病,兼是强壮保健穴,故名气海.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骨度分寸法:取穴时采用 ...

  • 针灸常用腧穴——中脘

    [穴名释义] "脘"同管,原指胃内腔.因该穴位居胃的"中"部,故名中脘,此亦是相对于上脘和下脘而言.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骨度分寸法:前正中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