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岁狮子林假山“体检报告”来了
本报记者 张丫
经过近两年的持续监测,“苏州狮子林假山检测监测项目”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680岁的狮子林假山“体检结果”一切良好。这是昨天记者从“园林文化 科技赋能——世界文化遗产苏州狮子林假山艺术与保护技术学术研讨会”上获知的消息。
近年来,如何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二者共赢,一直是业内外专家学者研究与关注的热点。经历数百年风霜而不倒的狮子林假山,也面临着自然风化的风险和地铁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专家表示,苏州园林首次为假山开展多种技术的无损检测和监测,对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再论审美,狮子林假山突出五大价值
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狮子林,在苏州园林中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是禅意园林,又被誉为“假山王国”。2000年,狮子林与苏州其他几处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创造了先进世界文化遗产、后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特例。清代乾隆皇帝更因对狮子林的喜爱在北京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进行了仿建。而狮子林的假山,又是狮子林最有特色的部分,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极为突出。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郭明友在研讨会上再谈苏州狮子林的假山艺术。他表示,狮子林的假山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高超水平,其环境体系成为禅境营造的基础平台,其峰回路转的迷途歧途体系,在真幻之间,诠释了佛理,开悟了众生,表达了主题。”郭明友说,在造园艺术中,有“叠山十忌”,诸如“忌如香炉蜡烛”“忌如笔架花瓶”等,似乎都直指“狮子林假山”。在历史上,也有沈复等文人对其众说纷纭。但从假山评价审美标准的三个方面而言,无论是“工程技术标准”“审美个性差异”,还是“文本鉴赏原则”,狮子林假山都经受住了历史与现代的考验,赢得了业界专家和大众的普遍认同。
无损监测,提升园林管理水平
2018年11月,苏州地铁6号线开工建设,6号线距离狮子林西侧围墙仅60米。建设施工与投入使用后的震动是否对狮子林假山和建筑存在潜在影响?这一情况引发了管理者和专家的关注,“苏州狮子林假山检测监测项目”也随即启动。
同年,狮子林管理处与专业科研院校展开合作,对狮子林部分假山和驳岸进行了全方位的无损监测。据项目负责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风景园林生态与工程技术实验室主任傅凡介绍,在前期调研、科学规划和确定监测方案之后,2019年7月,项目组便完成了狮子林西部假山和建筑的数字化扫描、监测传感器安装、地铁施工前监测数据采集,包括常态化数值确定、临界报警值预设等工作,对有可能对园内假山建筑造成的沉降、位移、倾斜、振动等情况给予有效监控。在研究过程中,项目组还综合运用多种检测与监测技术,如残损问题的VR展示、内窥镜水下检测等新技术,极具创新性。
在“苏州狮子林古建筑监测系统”上,可以看到在线监测的一系列假山数据,环境类的、变形类的、振动类的,从而为假山保护量化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大大减少了人工观测的工作量,提高了检测和监测结果的科学性,提升了园林的管理水平和监测的有效性。
科技赋能,实现文化遗产永续留存
“苏州狮子林假山检测监测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喜人,也获得了业内专家的好评。由《中国园林》杂志社、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林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北京市香山公园管理处5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对该项目进行了评审。专家组认为,苏州园林首次采用多种技术对园林假山进行无损检测、监测,抓住了行业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对同类研究,尤其是科学合理地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借鉴意义及推广价值。
科学保护、科技赋能依然是当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热点话题,也不断刷新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局面。在昨天的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苏州大学的多位专家相聚云端,在线分享文化遗产虚拟修复、文物建筑监测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前沿成果及思考。诸如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抢救性保护、云冈石窟的复制、布达拉宫的数字化等等,不仅为这些宝贵遗产提供了“永续留存”的可能,也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更完整的人类历史。
“采用多种技术为假山'体检’只是一个开始。”狮子林管理处主任张婕说,科技不断发展,要让狮子林“火”起来,让苏州园林“活”起来,就需要积极应用新技术,不断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