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松克:苗十三传奇(一)苗十三追根溯源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苗十三传奇(一)苗十三追根溯源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145e3125e)

古语有云,人生一世,喧喧扰扰,万般辛劳,不过如草木一秋。悟透了,就很容易明白,一个人活着的时候,金银满箱、荣华富贵尚不足耀,妻妾成群、儿孙满堂也不足夸。正所谓赤条条来,还要赤条条去,得失如云烟,转眼风吹散。重要的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三百年之后,你那里是否还留有一抔黄土,人们是否还记得关于你的传奇。
苗十三追根溯源
记忆中,小时候的过年,既热闹又隆重,从腊八到正月十六,每一天都有专一的内容。其中,大年初一上午去北老坟上坟,则是诸多繁琐程序中最重要最神圣的章节。
北老坟位于苗店街北石塔寺附近的马河西岸,是我们当地苗姓老四门中(大苗庄和小苗庄等)第四门的祖坟。这片稍微开阔的河滩地里,长眠着乾隆年间苗店苗姓第四门的诸多先辈们。
上坟的程序也是固定的,先小心翼翼地烧纸钱,毕恭毕敬地上供品,再虔诚严肃地磕头,最后是热火朝天地放鞭炮。小孩子们爱凑热闹,心思却全在成大捆的鞭炮上边,前跑后撵,只是不喜欢一本正经地给这些几百年前的祖宗们下跪磕头。
但是,在长辈们的强逼或利诱下,有两个坟头却是要必须磕头作揖的。最西北那个,又高又大又圆,据说是我们这一门的始祖,名讳叫做霑林。而最东南角的一个,坟头又矮又小又偏,大人们似乎也说不清他的大名,只隐隐约约地说这里边埋的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苗十三,有些人还在小声嘟囔说他其实不过是一个光头汉……
一个连名字都没留下人,还是一个光头汉,坟头如此简陋不堪……何以获此殊荣?为何受到和我们那个老爷子一样的尊崇?原因很简单,在清朝康熙末年,据说苗十三是一个在方圆百里跺跺脚就让人胆寒的人物!
有人说他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有人说他是专打不平的英雄,有人说他是行踪不定的侠者,有人说他是不忠不孝的浪子……不管哪种说法,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过去,苗十三的故事一直是我们苗氏后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当然这些故事必须得添油加醋,越传越神,直到大人小孩儿一个个听得忘乎所以甚至血脉喷张。
只是这三四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城市化急剧推进。人们追求物质第一,个人至上,传统的价值观、宗族观和乡土文化面临严峻考验……如今,即使在苗店镇的大苗庄或者小苗庄,你如果去问一二十岁的年轻人:苗十三是谁?他们一定都会瞪大眼睛,头揺得像拨浪鼓一样:不认识,爱是谁是谁!
毋庸置疑,苗十三其人在历史的过往中应该是真实存在的。至于那些故事有多少水分,却实在无法考究了。两年来,我多次去大苗庄和小苗庄,走访村中年长者十余人,通过口口相传,大体捋清了苗十三一生的脉络。只是,上有祖先,后有来者,宗亲所系,其细节末梢,却是世间最大,故迟迟不敢动笔。
今逢庚子之年,举国封城闭户以避瘟神,普通人宅在家里吃吃睡睡就是为国奉献。百无聊赖之余,才把苗十三飘忽不定的人生轨迹连贯成文。当然,由于年代久远,文中必有不当和疏漏之处,敬请各位多多指正。
度娘说,“传奇”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也就是传颂得出奇的意思,一般用于褒义。我觉得这两个字和苗十三相关联,可谓贴切到了极点。
据口口相传,苗店苗氏自唐朝末年就开始在大苗庄居住,宋代这里逐渐形成一个几百口人的大村落。
而相关最早的文字记载则是明正德元年(1506年)在马河东岸所立的苗氏祖茔墓碑,上书:“苗氏高祖讳德润,元时为南阳府唐州左祁保民。至我朝革命,启州为县为坊厢保,去城北七十里自处乡居。其人生性纯正而体不俗,传及子孙,世儒不浮。虽遭元兵战乱,固守其土而不变也。其人告终,卜葬于居宅东南小河东地。其地北接大乘山来山行,南行四十里而渐平厥,分行东岗,又三十里而止于西岗,行亦三十里而止。可以为辅为弼,作丞作史。两岗头间泉脉涓涓,泓然为沱,然为溪,徐徐而流成小河,以入大河。中地宽广匪峡,是以山川灵气之所锺,五行秀气之所萃,瑞草嘉木之所植,故为子孙蕃殷官爵显达,后贤祖业乘天地者,未可量也……”
我请社旗一高精通古文化的王学章老师为这段文字做了注解:苗氏高祖名叫(苗)德润。元朝的时候,是南阳府唐州所辖左祁保的百姓。到我们现在的新朝(明朝),体制彻底改变,开始把州改为县。左祁保也改成了坊厢保,在唐县城北边,离县城七十里,高祖德润安家在这里。高祖这个人生性纯厚正派,形体不一般,传到子辈孙辈。他得不到社会上所谓知识界的信任,但他坚守自己的为人底线,即使遭到蒙元兵祸,仍固守住自己的家园而不改其志。
高祖寿终正寝,经占卜,葬于所居住的宅院东南方向小河东边的土地上。这块地北接大乘山的山形地势,向南四十里,逐渐平落下来,才分行东岗,又行三十里,停于西岗。西岗也又行了三十里,停了下来。按风水学讲,这阴宅墓地可使后代作辅臣,作将佐,作县丞,作史官。东西两岗岗头之间,有泉水,涓涓之泉水形成一泓一泓的碧水,继而形成一湾水,然后,形成溪水,慢慢形成了小河,小河又流入大河。河流包围中间广阔平坦的土地,沒有涧峡。因此,山川的灵秀之气就集中在这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秀气也在这里聚集,吉祥的花草树木在这里生长。所以说这方宝地为子孙后代的繁衍、日子过得殷实、升官发财、门第显赫提供了保障。其为后代贤人兴发祖业的作用不可估量……
老祖碑上除了对当时的苗氏祖茔地之风水一片赞赏有加,接下来列举了明初到明正德元年这一百五十余年间苗店苗氏走出去的诸多达官显贵和豪杰才俊(此处不再赘述)。可见苗店苗氏在明代达到鼎盛。
然而世事无常,在我记事起,从爷爷辈口中得到的信息是:在明末到清初,我们这个兴旺发达的大家族却经历了凶险无比的四代单传!
民国时期的苗氏家谱对该章节做了粗略又隐晦的记述:“明未李闯举义旗同宜阳苗美争战中原,河南四大望族宁陵苗、虞城樊、信阳褚、南阳曹均遭打压。南阳祁卅坊厢保之苗店遭战火,负之一炬。我苗氏族死伤几乎尽,生者逃离失所于桐柏、舞阳、方城,仅遗大苗庄祖居裔祖苗人杰一子秀一子国栋一子繁四子沾露、沾成、沾泽、沾霖。霑露五子,沾成四子,沾泽二子,沾霖七子,共十八子。”
毋庸置疑,所谓四代单传,就是“苗人杰——苗秀——苗国栋——苗繁”。最后的一个“繁”字,让苗氏有惊无险,重新开始枝繁叶茂,兴旺发达。苗繁有四个儿子(据传实际上是五个儿子,但是大儿子八岁夭折,未记载),十八个孙子。四个儿子从大到小分别叫做“沾露、沾成、沾泽、沾霖”,这就是当今苗店苗氏老四门的由来。直到解放前后,老四门的老宅尚存,其中长门(今唐北地下交通站处),二门(今苗海当处),四门(苗万义旧宅处)的老宅在村北自东向西一字排开,都是坐北朝南,都是面宽五丈,都是三进院落,甚是壮观。三门则在村南(今苗玉湘处)独自建了裙房大院,坐西朝东。
儿时,爷爷辈们常说,我们属于四门,老爷子就是那个名讳叫做“霑林”的。他死后葬在石塔寺附近的马河西岸。他有七个儿子,单名分别叫做“倩、储、伟、份、佶、佑、倍”。
唠唠叨叨,言归正传,大名鼎鼎的苗十三,就是老五苗佶的儿子。
根据推算,苗十三大体出生在乾隆三十五年左右。在第四门,苗十三有七个父辈。在二十多个叔伯兄弟中,他排行十三,人们就称他苗十三。在苗氏大家族中,苗十三有十八个父辈,有六十四个同辈兄弟。至此,苗店苗氏由清初可怜巴巴的四代单传再次进入鼎盛。所以苗十三的童年是衣食无忧的。
首先,清朝建立后,基本结束了中国大地连年战乱的局面,在清初的一百多年间,灾年较少,政治相对清明,社会趋于安定,人口和生产力都得以恢复并进入繁盛。另外,苗氏最早在苗店附近居住,经营多年,历经宋、元、明、清,在当时可谓家大业大。在乾隆年间,北到石塔寺,南至马沟,马河两岸都有苗氏的大片良田。而据说在明末兵乱之前,其田地面积更是康熙、乾隆时期的数倍。
可以说,当时的苗氏家族,虽然失去了明朝全盛时的宏大气象,可依然远在小康之上。
十来岁之前,苗十三的生活和一只无拘无束的小马驹没什么两样。一年中不分春夏秋冬,广阔无边的庄稼地,水草丰美马河湾,都是他和伙伴们天然的运动场。和一群堂兄弟相比,他的身材虽不算高大,却格外结实,这可能和他的遗传基因有关。他的父亲单名一个“佶”字,这个字按照字典上解释是“壮健的样子”。由名字可以推测,这苗佶绝不是羸弱柔顺之人。
尤其是在夏秋季节,苗十三几乎从不穿鞋子,也不喜欢穿褂子而是喜欢把褂子绑在腰间。日子久了,他的脚底板磨出了厚茧,据说可以光脚在麦茬地里健步如飞。长期户外暴晒和雨打风吹,他的身体简直黑得发亮!
但是小马驹总有上笼头的那一天,十岁那年,尽管他有一百个不情愿,当然也没少反抗,还是被父母送进了村东头祠堂边的小学堂。
这学堂其实称作“学屋”更为恰当。场地因陋就简,在祠堂旁边的空地盖了三间小瓦房,放了十几幅桌凳,先生是附近村里一个落第的读书人。学屋一切开支由族里支出,学生也都是村里和苗十三年龄相仿的玩伴。于是,这小学屋常常就传出来一阵阵稚气十足又参差不齐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苗松克,苗店中学教师,社旗县苗店镇大苗庄人。喜欢读书往往不求甚解,爱好写作常常词不达意,自认为涉猎虽广,无一精通。向往无拘无束,恬淡悠然的人生。

乡土文学《乡土赊旗》(Hometown Sheqi)发布

总编 | 赵华胜

总顾问 | 王学章  王书义  梁铜勋  刘永科

特约作者 | 晓辉  丽萍  尚钞  春雨  松克  春兰

特约美编  |  穆青冬

(所有排名不分先后)

(0)

相关推荐

  • 追根溯源

    不会游泳,换游泳池没有用: 不懂爱情,换男女朋友也不行: 不懂经营家庭,换爱人仍难以幸福: 不懂管理,换员工和客户无事于补: 不懂积累,换公司换老板换老师改变不了命运: 不懂基本养生,补品再好医院再好 ...

  • 苗松克:苗十三传奇(三)英雄艺高扬名赊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苗十三传奇(三)英雄艺高扬名赊店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赊 ...

  • 苗松克:苗十三传奇(二)小康之家的另类少年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苗十三传奇(二)小康之家的另类少年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 ...

  • 以铁笔圣手,开垦一片精神的绿洲 ——苗松克老师作品赏读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以铁笔圣手, 开垦一片精神的绿洲 --苗松克老师作品赏读 作者 |  ...

  • 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4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西南联大轶事  04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赊旗(ID:g ...

  • 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3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西南联大轶事  03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赊旗(ID:g ...

  • 苗松克: 西南联大轶事 02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西南联大轶事  02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赊旗(ID:g ...

  • 苗松克:西南联大轶事 01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西南联大轶事  01 作者 | 苗松克 原创 | 乡土赊旗(ID:g ...

  • 【贵州】黔东南精美绝伦苗绣背后的传奇故事

    黔东南精美绝伦苗绣背后的传奇故事 图/文  羽佳  小时候曾经学过绣花,用的是十字绣和普通绣法,算不上什么体系,曾经家里还拥有苏州的双面绣,自以为对 绣花并不陌生,而此次国庆黔东南一行,完全改变了过去 ...

  • 如同追剧,这部作品何以欲罢不能-苗松克老师作品《西南联大轶事》赏读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如同追剧 这部作品何以欲罢不能 苗松克老师作品 <西南联大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