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读书可以从兴趣开始,但不能永远以兴趣为主导
朱永新按:
(1936-1997) 北京人。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13岁时就开始发表作品,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地火》,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及《刘绍棠小说选》等。这篇文章原名《杂碎》,最初发表于曹正文先生主编的《新民晚报》的“读书乐”专栏,后收录在曹正文主编的《百位名家谈读书》一书中。文章结合自己的读杂书的经验教训,告诉年轻人:读书、创作、办事、交际,可以从兴趣开始,“但不能永远以兴趣为主导,应该学会丛冷板凳硬着头皮读书”。
我这个人读书全凭兴趣,杂乱而散碎,不写笔记,又不作卡片。所以,书虽读得不少,却成不了气候,当不了学者。
读《论语》我讨厌《乡党》,读《诗经》只爱风、雅。佩服荀子的观点却喜欢孟子的大气磅磷。赞美庄子的文章写得漂亮,却腻味庄子游戏人生,念他的文章也就不努力。因酷爱《史记》,便冷淡了《汉书》。三曹父子,死活看不上曹丕。两晋名家虽多,只因憎恶两晋风气,连对陶渊明的敬意都很勉强。我热爱唐代诗文,偏对元、白心存芥蒂。宋代诗词大家,我最敬佩辛、陆,私心偏爱柳永,不免鄙夷周邦彦。元曲群雄并峙,我推《西厢记》为盟主。古典小说,我对《红楼梦》顶礼膜拜,其次对《金瓶梅》五体投地,我把这两本书对照看。艳羡《聊斋志异》的奇思妙想,折服《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字功力。清末小说实属未流,必须文学革命。现代文学中之小说家,我推崇老舍、李劼人、沈从文。当代文学中之小说家,孙梨和赵树理为我敬重。同辈人中,汪曾祺、宗璞、陆文夫不愧学长。比我年轻的一代,我首推贾平凹。
外国文学作品,我以俄为师。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语言艺术,我一读三叹。作为小说家,我最佩服的是果戈理,托尔斯泰次之,以下是契诃夫、蒲宁、库普林…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对我影响最大,文字功力以阿·托尔斯泰为众家之冠。法国文学,我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最多,感情上最爱的却是梅里美。英国和德国的小说,我读着没有俄国和法国小说亲切。凡是具有浓厚的美国佬气味儿的小说,我都爱读。印度文学,我崇敬泰戈尔,但更愿与普列姆·昌德接近。拉丁美洲作家,我觉得亚马多比马尔克斯更有成就.…
读书、创作、办事、交际…都是以兴趣开始,但不能永远以兴趣为主导,应该学会丛冷板凳硬着头皮读书。我年岁大了,懂得了这个道理,但是补救已晚。三十多年前我在北大读书,杨晦先生曾希望我能将作家与学者兼于一身。只因我对若干课程毫无兴趣,半路辍学,专门写小说去了。北大仁至义尽,一直给我保留学籍,等待游子思归。
三十多年后的今年五月,北大中文系师友举行纪念杨晦先生座谈会,我被点名发言,沉痛忏悔一番,差一点儿申请复学补课。但是一看到我的师弟谢冕教授已是博士研究生导师,我这个做师哥的又深感无颜见江东父老,厚不起脸皮二进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