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结构基本桩功实修训练入门

自古以来,中华传统武术一直都是围绕着技能、机能两大链条内外共同发展的,高体能、高技巧一直是中华武术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著名武学研究家、现代卢氏结构拳学理论的开创者卢忠仁先生的研究认为,拳法动作的内在结构——即桩态,是人体内外机能、技能统一的关键点。那么,能使技能与机能高度统一的桩态究竟是什么呢?经过充分验证,卢氏发现了人体肌肉与肌肉之间,肌肉与关节骨骼之间,关节骨骼与关节骨骼之间,关节、骨骼、肌肉与内脏之间,以及这数者与意识、呼吸、方向路线之间,在动作千变万化时所保持的一个恒定性的运动模式,即卢氏结构桩态。这个平衡状态,就相当牛顿论证的一个圆形物体的自身引力关系。若达到了这种正在运动过程中无点不是桩的状态,也就成功地体现了卢氏所总结的中华武术四大特点。是否体现了中华武术四大特点,可以作为武术爱好者在锻炼时的一个自我检验方式,同时,也给仅仅把站桩作为武术锻炼的一个方式,而未把桩态贯穿做拳运动始终的修炼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完善的标准。卢氏桩态,清晰可循,可以直接掌握。它是通过感应重心,辩识自身,把丹田这个人体总重心通过地心引力辩识出来。而掌握了这一点,自然也就能体会到如: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为何被当作拳法的基本要领,而不会仅仅是人云亦云,倒果为因,把前人的练功结果当作功法来练。现将实现卢氏桩态的内部机能完善程序简介如下,并在后文中将从未正式公开过的卢氏结构拳学实修入门的正、侧两式桩功一一正定式和子午式的详细操作要领全面批露,谨供读者参考共研。一、卢氏结构拳学理论操作核心——桩态的内部机能完善程序(一)扩展呼吸活动范围1 脊柱主动性调节:使胸与脊椎与胸椎共同增大呼吸范围,提高肋间肌肉的运动能力。腰椎与胸椎共同呼吸,主动牵引肋骨向运动。胸椎、腰椎、肋骨、胸骨共同呼吸,增大呼吸深度,加大肺通气量。2 胸廓扩张维数的调节:由于脊椎的主动性高节,形成了胸廓上下、前后、左右共同运动的三维呼吸形式。3 腰腹张力的共济高节:由于腰椎不受肋骨的限制,可帮助横膈的下降,共同一致地增加胸腔进气量。(二)组合关节进行有序运动

1 肩胛正形:下降放宽两户胛的距离,连通上肢,取得用力时身体涨缩一致,有利于脊柱控制上肢运动。2 颈锁正形:颈部上耸,锁骨向两侧下降,颈锁相互对称,形成上身两臂、头颈的整体协调性。3 十二关节反复正形:骨关节相互反衬运动,肌肉若一的调整,使整体形成了一个向心的平衡系统。全身关节骨骼的反衬路线呈圆形,形成独特的、连续不断的用力机制。(三)建立脏器的内稳态模式1 定位剑突:a、约束胸廓的单项运动;b、加强心脏弹力,刺激迷走神经:c、均衡内脏位置:d、保证运动条件下,内脏不紊乱。2 凹正对称:保持肩胛,肩锁和髋关节上下两个横轴的平行运动,并以次为主动,使整个上体成为接近六面平行的动态关系。3 恒定涨缩:在剑突稳定条件下,胸廓、内脏、肩胛、肩锁进行着整个上体涨缩一致性的运动,使整个上体的运动,保持接近六面体平行变形的恒定性关系。(四)补偿肌肉功能不全1 疏导连通性:增长肌肉的天然长度,是天然肌紧张均匀。2 精细分化功能:在天然长度有增,天然肌紧张均匀条件下,做精确的松紧交替。3 整合六分三维交替机能:(1)上体、上臂与下肢分化动作;(2)整体腹背两面分化动作;(3)整体左右的分化动作。(五)精确内外力的转换节律1 辩识三个总重心:头的重心、上体重心、人体总重心,在运动中以总重心为主,带动四肢运动。2 辩识环节重心:四肢各节重心,使局部与整体各部对称。3 重心系的平衡调节:使整个重心系在多变的运动中,不破坏平行拓扑形变关系,达到局部有整体惯性作用,使人体内外力相互推动。在对卢氏桩态有了上述基本了解之后,再经老师的细致指导即可得到明确的体认。二、卢氏结构拳学桩功实修入门——正定式与子午式操作要领详解(一)卢氏结构正定式桩功站法正定式训练方法(如图1、2、3、4)1 姿势:(1)身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目视前方,成立正姿势。(2)左腿外开,两脚平行,足尖向前,两脚内侧可容两肩横宽;双膝微曲,双臂屈肘,两肘各向外撑,高与胸齐;两小臂也与胸齐,两掌上举,掌心相对略向前旋:十指自然分开,随手掌上举的方向伸展:虎口圆撑,手心凹,手背凸;上身整体前倾65度左右,上体重心(心窝部位)垂直落在两脚尖连线的中点上。2 身体各部位要领:(1)头部:头需正直略上拔,面部松静,目视平行,视力内收,神不外溢;舌端可抵上腭,自然呼吸。(2)颈部:颈椎微向后上挺拔,下颌后收,颈部正直。(3)肩部:肩部要求自然放松,肩忌上耸,两肩略作内旋下降,锁骨略向前引伸外展。(4)肘部:双肘向左右两侧外撑,双肘在空间位置上要使其略低于肩。(5)腕部:腕部肌腱自然绷起。(6)胸部:胸部略内收,胸肌不可紧张,胸骨剑突下降。(7)背部:两胛左右外开,脊柱后凸并同时向上引伸,调正脊柱后天形成的生理弯曲。(8)腰部:腰椎竖直,骶骨下垂,切忌前收。(9)胯部:上体外侧垂线切忌与两胯对直,有上体落于两胯内侧姿态。(10)臀部:臀部下坐,切忌前收。(11)膝部:双膝关节弯曲不过足尖,膝部前顶上提,髌骨上收,避免膝部单纯弯曲向下放松而造成躯体重量单纯下压。(12)足部:十趾伸开外捻贴紧地面,足跟中心点接触地面,足心略呈弓形。3 正定式练习容易出现的误差:(1)头部向前低垂:(2)弓腰、折腹:(3)夹胯,凸臀。(二)卢氏结构子午式桩功站法子午式训练方法(如图:5、6、7、8)。1 姿势:分左右二式,现以左式为例说明。(1)身体自然直立,两手下垂,目视前方,呈立正姿势。(2)左脚前迈一步,脚尖略向内对准前方,右脚尖略向内扣,双膝微曲,两胯撑开,上体重心(心窝部位)略向右前方倾斜65度左右,上体重心垂直落在双脚尖连线中点上,左臂上举,肩内旋,肘外撑,掌心向后,手抬高以目能通过掌根平视前方为准。右手掌心向前,抬高至接近左小臂中段部位,肩内旋,肘外撑,两手指对准上体中线。2、身体各部位要领(1)头部:头需正直略向上拔,目视平行前方,舌可抵上腭,自然呼吸。(2)颈部:颈椎微向后上挺拔,下颌后收,颈部竖直。(3)肩部:肩部要求自然放松,肩忌上耸,两肩略作内旋下降,锁骨略向前引伸展。(4)肘部:左大臂高至肩平,小臂上举,肘外撑略高于肩,屈肘,肘内角线约120度。右臂屈肘平行拾至胸前部位,肘外撑。(5)手部:左手掌心向后,手掌抬高以目能通过掌根部位平视前方为准。右手掌心向前,抬高至接近左臂中段部位。两手指间对准上体中线。十指自然分开顺手掌伸展,掌心微凹。腕部肌腱自然绷起。(6)胸部:胸部略内收,胸肌不可紧张,胸骨剑突下降。(7)背部:两胛左右外开,脊柱后凸并同时向上引伸调正脊柱后天形成的生理弯曲。(8)腰部:腰椎竖直,骶骨下垂,切忌前收。(9)胯部:上体外侧垂线切忌与两胯对直,两胯撑开有上体落于两胯内侧的姿态。(10)臀部:臀部下坐,切忌前收。(11)膝部:双膝微曲,膝部前顶上提,髌骨上收,避免膝部单纯弯曲向下放松而造成躯体重量下压。(12)足部:十趾伸开外捻贴紧地面。足跟中心点接触地面,足心略呈弓形,前脚尖内侧与后脚跟内侧在同一连线上,前后脚距离可容下双肩。3 上子午式练习时容易出现的误差:(1)软颈头偏;(2)弓腰、折腹;(3)夹胯、凸臀。三、桩功重心的辨别和处理桩功重心的辨识和处理这一问题在任何拳术动作中都很重要,其它拳术都是把重心压在腿上,典型的如弓马步、趟泥步(深州马庄老谱云:消息全凭后脚蹬)、之字步(也就是磨擦步,是趟泥步和步提落胯的劲法结合)、西方搏击的跳跃步等,就造成了双腿拖着身体运动的现象。卢氏结构功法则要求应把重心放在身体的边缘上,这种重心的处理可以解决步法和重力分解的问题。关于重心的辨识应该首先辨认人体总重心一一即所谓丹田,此处在肚脐以下耻骨上端大约一寸三分处,所谓一寸三分不是指度量的尺寸,而是借用了中医的说法,以个人的指宽为一寸。辨识了总重心后,在练功和对抗中都要以此处配合脊柱带动四肢运动,这样就不会总觉得自己功力不够了。关于其它重心是根据扎齐奥尔斯基的人体数据体会证实的,其位置是:两眉之间为头部重心;还有四肢重心:大腿重心位于大腿中段靠近臀部处、小腿重心位于小腿中段靠近踝关节处、大臂重心位于臂中段靠近肘部处、小臂重心位于小臂中段靠近肘部处。辨识体会出各重心点后,在站桩时应意想将四肢的重心点放在支撑物上,头部和躯干的重点应在腹股沟微折叠的要领下放在双足尖的连线外缘,三田一线垂直地心。在各重心接受引力后周身骨架定位,肢体的皮肉随各要领拉长下沉,象一个放风筝的线故称放松。现在有些拳家指的“放松”是风筝落地后的线,对放松本意已有误解。当按上法练到一定境界后,肢体的皮、肉、骨呈相对“滑脱”状态,即肌膜能够禁受大的“撕拉”,骨骼坚硬如铁石,也就是名家前辈的看家绝学“易筋脱骨”。有此就可以自如的控制和运用重力和惯性使内力系统和外力系统相互推动,在激烈对抗中、动作结构的多变中,不破坏整体间架,达到任何局部都具有整体的惯性作用。在此还要纠正一下“把重心放在体外”的误传,过去有些武友曾初步学习过结构功法,因疏于问教,不求甚解而又以误传误,所谓“把重心放在体外”这种错误的说法如果真付诸实践其结果必然是人体前仆或前滚翻,正确的结构原理应是将“重心上提出体,但不要出支撑面”,同时还应注意这一要领应是后长前降,整体如钓鱼竿一样,切莫机械前趴折腹,造成憋气。四、站桩的呼吸原则呼吸是体育运动,尤其是激烈的对抗性项目至为重要的问题,如果互搏之时,上气不接下气,那后果可想而知。现今的解决方法,国内外都是以加大运动量和超负荷训练或到高原地区训练以增加肺活量。我国传统各家拳派尤其是内家拳派虽然引入了周天法,要求气守丹田或气沉丹田,但也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用说无附加条件的实作,即使是推手,如果不按各门派的固定顺序,一阵连摔带顶,名家们就无不“其气喘矣,其身摇矣”!气急缺氧,势必造成膈肌发紧,使原本就处在颠簸不稳状态下的心脏和其它脏器各不守位,互相冲撞,其危害不言自明。结构拳法是把这个问题也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并予以解决。其手段是扩展呼吸范围,整体涨缩建立脏器的“生物内稳态模型”。常人的呼吸都只是胸在起作用,那是单项呼吸,卢氏结构则要求脊柱主动调节,并由脊柱带动胸骨、肋骨、周身各细胞共济调节,以求达到呼吸深度,加大肺活量,以求其最大功能,脊柱主动调节呼吸,使胸部与脊柱相互共同增大呼吸范围,提高肋间肌的工作能力,腰椎胸椎共同配合,主动牵引胸骨向后运动,会使胸廓形成三维呼吸的运动方式。复因腰椎不为肋骨所限,可利用其帮助横膈下降,如此脊椎主动,整体涨缩,周身绷涨时汗毛孔张大参与吸氧运动,耽耽虎息整体一致,胸腔进气量自会增加,日久功深,自然能久战不倦,气定神闲,无论如何疾猛运动,内脏始终抱整不被牵拉冲撞,使养生和击打、机能与技能做到高度统一。以上所述,偏重于上体,这并非其它部分得不到锻炼,而是人类直立会走后双臂“游离”了,尤其双臂部的拙力习惯最为严重,要“返先天”,上肢应首先改造,而且此处体会比其它各部位要快。也就是说长功夫从上往下长,退功夫由下向上退,站过桩的武友们都有体会,如果有一段时间不站桩就会感到腿部发飘,这就说明在开始退功夫了。此时周身阳面(背部一面)全部放松,这里的直观感能是阳面随衣服的下垂而放松,有的拳友于此曾有些困惑,卢氏结构桩功总的要求是阳面(人体背部一面)整体连结拉长有明显的张拉之势,而阴面(人体胸腹部一面)是下撤放长,现在阳面又要全部放松岂非矛盾?如果仔细观察一下虎豹,尤其是牛的体态就会明白了一一牛的背部脊柱高拱,周围的皮肉向肋骨两侧由腹部的极度松软的皮肉牵引着。这种状态在人体上的体认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老牛筋”功夫。站桩训练需注意锻炼的阶段性,如果一开始练功就进行阴阳两面的整体连接,很容易造成憋气身僵,所以练拳要先学好做人,踏实勤恳,方能勇猛精进。初习应使阴面全部放松,只连结放长阳面,但不能因阳面的拉伸造成阴面的收缩而憋挤于胸腹部。正确的要领应使阴面的肌腱初长度不变,待阳面拉伸有了功夫后,再使阴面放长。经过锻炼有得后,再利用其他客观物质因素一一如地心引力(包括地磁)等充分放松,使阴阳两面通过锻炼已获得的条件不变(不断加大),随着动作的进展,起伏转换,阴阳两面的交替都兼有强弱的鼓荡,此即内在的全部变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