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总感觉“似懂非懂”怎么办?学习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朱燕中 上医健康 前天
学习中医经典有一条刻骨铭心的体会,切忌“夹生饭”。绕不开的《黄帝内经》光看字就让人头晕脑胀。这一阶段往往自学困难,像吃“夹生饭”,处于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状态之中。

1

从客观和主观角度理解中医
学习《黄帝内经》不但使我们能够真正了解中医这个体系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我们不要将中医神秘化,要尽可能地使中医形成富有逻辑的、可重复的、更为客观的临床医学。
古代的文字和文化离现在太远了,所以研究起来有些困难。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其次我们才能更好的解读经典。
中医不是古代圣人臆造的,也不是外星人创造的,中医是来自外在的客观现实,例如,人体生理结构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之上的,“解剖”一词就来自《黄帝内经》。
解剖对古人来说是可行的,而且古人通过解剖将人体结构测量得很仔细,包括胃肠的大小、长短等。
这种存在人们可以通过视觉看到,也可以是通过感觉感受到的,在此基础上再经过逻辑推理判断从而制定出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
例如,十二经脉的走向,人们觉得十二经脉的发现太神奇了,它既不是循环系统,也不同于淋巴系统,更不是神经系统,那么古人是怎么发现经脉系统的呢?于是人们想到了经络敏感人,因为有的时候经络敏感人可以感受到经脉的存在,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古人对经脉的确定也是客观的是以太阳光照到人体体表的反射区为根据确定的。
总之,中医是建立在客观发现和主观感受的基础上的,因此就要求我们在学习《黄帝内经》时,尽可能地找到其相应的客观现象,包括人体的和自然界的
有了这样一个原则再去思考《黄帝内经》的理论就更为准确了。

2

中医经典学习不那么难
在古代保存一本书籍非常不容易,《黄帝内经》被保存下来了,显然是因为它的地位和价值。
由于其他的书都遗失掉了,所以这个《黄帝内经》的很多理论,很多概念没有人解释,看不到它的注解,就无法了解它的本质含义。
举个例子,像今天的一个词iPad,大家都知道意思,但是几百年以后,如果所有的东西都遗失了,只在一本书提到了iPad这个词,你怎么知道是什么意思呢?所有解释的东西都没有了,你就搞不清iPad是什么。那如何搞清楚iPad是什么,只能从iPad这个书里找出它表示出的功能和形态,一点一点把它推出来,大概猜想它是什么状态是什么东西。
所以中医的很多概念只能通过《黄帝内经》本身和它相关的内容去推测它,推测的过程会很艰难,而且有时候会推翻以前的一些猜测,很多中医觉得已经了解到它的本来面目的时候,过一段时间又推翻自己的理论。因为大家都是在推测中,所以这是了解中医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

从传统文化角度看内经
学习中医,不但可以治已病,更能治未病,从而让我们活得更优雅。
传统文化中,我们常说“修身”,修身一词出自《大学》,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中医角度看,修身包括修身修心两部分,经云:“精者,身之本。”“心者,生之本。”修身是要修养身心,肾藏精,心藏神,也是修养精神。修养精神的物质基础是心肾相交,心属火,肾属水,即水火既济
修身只为上古天真”《黄帝内经》首篇溯本求源,以上古天真立论,即初始之真元,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精神互济的绝对平衡状态
上古是什么时代,无从考证,今天我们不知道,古人更不知道,但古人为什么如此崇拜上古之人呢?这是一种逻辑推理万物之初始,阴阳平衡,水火既济,精神,一切都是最完美的,这是怎样的逻辑推理呢?
《上古天真论》的最后一段讲到四类人,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人各有特点,先看经文是如何叙述的:
  •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提挈者手持也)”

  •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游行天地之间,”

  •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

  •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

这似乎也是我们追求的方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这四类人中的一员,但从科学的角度看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真人和至人,这些人物只有出现在神话故事中。
既然真人、至人不一定存在,为什么古人还要把人分成这四类呢?
这是古代哲学的一种逻辑推理,古人按照推理把想象中的人物,置于各种道家神话人物中,虽然这些人物是虚拟的,但是符合逻辑的。
如果根据人一生的精神状态,而划分为不同阶段,生命的初始状态,如胎儿、婴儿或是儿童时期,应该类似于上古时期,精气最为旺盛,心神最为纯净
古人也认识到人的初始状态,发明很多方法试图回归,例如道家养生有一种呼吸的方法称为胎息,目的是自身循环,减少精气消耗,没有糟粕代谢
人之瑰宝是元真,天真,我们都喜欢儿时的天真无邪,都希望拥有像儿时那样的精力充沛。记得小时候胃口好,吃的香,睡得着,永远有用不完的力气,看书过目不忘,虽然经济还不够富裕,但不会生病,没有烦恼。
而今天当我们什么都有了,却不再有儿时的天真和精力,是因为我们过度追求,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精神不能互济。
修身,是要安静自己的神,降低心神的阈值,不忘初心,珍惜已经拥有的。其实永恒的快感是“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只有找回天真,恢复精力,《上古天真论》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是修身的终极目标。
所以好中医不光可以治病,还可以调养心神。这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描绘出的生命最高境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效果是检验中医经典的法宝,我通过长期的执教和临床反馈,把中医经典学习的障碍,通过线上课为大家破除、解惑让中医经典系列学习的道路不那么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