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不报忧的亲情模式【图文】

 
    你有多久没有跟爸爸妈妈说实话了。他们问你,最近怎么样啊。你回答,很好。继续问谈朋友没有。你回答,在谈。工作顺心吗,领导喜欢你吗……等继续要问的时候。你马上叫停,妈,我要开会了,不跟你说了。然后呢,很长很长时间,你都不想跟爸妈打个电话,甚至发个微信。原因就是,你过得并不好,生过病、被房东赶出过、分手,甚至被炒了鱿鱼。
    以上描述,我想很多人都有“演绎”过,但有人比你做得更过分的,直到死都没有跟妈妈说句实话。这就是正在上映的电影《又见奈良》。
 
△《又见奈良》海报丨豆瓣网
    一个东北老太太,第一次坐飞机飞到日本的奈良。她是去探亲的,或者说,寻亲。老人的女儿是个二战遗孤,日本人战败撤离,孩子丢在中国被老太太收养。成人后,女儿眼泪汪汪地被送回了日本,和自己的亲生父母相认。头几年女儿一直写信,寄照片,都是在名胜风景前笑靥如花。她说她过得很好,盼望着把养母接到日本团聚。养母忽略了一个细节,为何女儿从来不告诉,落户安家后的日本名字呢。突然某一年,没有来信了,养母放心不下,决定只身出国寻女。
    女儿过得不好,在餐厅打工,被诬陷偷东西,被赶走。年龄越来越大,错过了结婚生子的最佳时间,当地人也看不上。因为语言不通,唯一的朋友是一个聋哑的寺庙管理员。我们常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在这里,没有消息就是悲剧无声无息降临了……
    人走了,信自然就断了。或许会有观众以上帝视角,觉得老人会不会有点迟钝。虽然没有血浓于水,但也是朝夕相处,母女连心。老人心里有数,母亲的雷达从未关闭。片中有个细节,她带着一个老式胶卷相机四处拍照,后来才被翻译发现,连胶卷都没装进去。翻译哭了:照片都白照了,谐音就是“白找了”。她觉得这段旅行的终点不该是这个样子。老人安慰对方,心死无泪,反而微笑。
    女儿没了,余生只有回忆,来日本一趟就是把女儿待过的店、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都放进记忆里,继续酝酿、回味,直到有一天在天国重逢,这就是为人父母的心愿。
 
△《又见奈良》剧照丨豆瓣网
    “报喜不报忧”在这里是中国亲情中一种在现实生活中被养成,复杂而微妙的亲情模式。远方的子女,什么都不说,或许是逃避亲情的重量,或许是追求独立的决绝。但很多东方家长敏感得很,你的一举一动,悲喜哀乐,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他们配合子女的演出,不戳穿,也是爱你,相信你长大了,成人了,会处理好的,保持距离,默默祝福,做好万不得已伸出援手的准备。
    爱,是绵长的,持久的。遗憾的是,有时候也是错位的。你问很多传统的家长,真的分得清控制与关爱的区别吗,难;我们再问做子女的心,真的分得清要证明自己的“赌气”与担心父母晚年被困境裹挟的清醒,也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有一点可以说,无论是报喜还是报忧,还是沉默,心里有一个地方有几个人,就是我们对亲情浓郁的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