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外邪侵袭人体,绝大部分都是先影响身体肌表,也就是人体的表面——皮肤、肌肉、骨骼层次,所以人体会首先表现出表证。身体相对强壮,脉就是浮缓、浮紧,症状表现基本是阳性,精神状态还可以,这就是太阳病,也就肌表的阳性反应;如果体质差,像是久病的人、年老的人,就会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脉虽然浮,但微细无力,这就是少阴病了,也就是肌表的阴性反应。太阳病、少阴病皆为表证,一阴一阳。少阴病在后面会详细论述,这里先分享太阳病。
一开始感受外界邪气,是处于肌表的太阳层次奋起抗邪,所以说“太阳受之”,如果脉象相对平稳,没有急躁、弦细等表现,也没有严重的呕吐、躁扰不宁等症状,基本上这个病只是在太阳层次,不会向内里传变,也就是不会有少阳、阳明等疾病出现,所以说“不传”,如果有严重呕吐、躁烦,脉也急数,就可能向内里发展,从而导致其他疾病,所以会“传”。
这条当中有几个关键的字词,需要单独说明一下:
“伤寒”——仲师在很多的条文的一开始会冠以“伤寒”、“太阳病”、“阳明病”等,像是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等,这说的“伤寒”,就是指病家感受外界邪气了,身体出现了异常,并不是指“太阳伤寒”这个具体的证型。与此同理,条文开始冠以“太阳病”、“少阴病”等,也只是指病家有这个疾病的症状表现,不一定就是这个病,用一句来概括就是“有其象非其病”,像是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的药物组成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这绝对不是少阴病的处方,治疗的更不是少阴疾病,冠以“少阴病”,只是为了说明病家有手脚凉、精神稍有不振的情况,只是有类似于少阴病的病象,但肯定不是少阴这个疾病。
“脉静”——不是指脉象静止不动,脉会有浮缓、浮紧、浮数等表现,但没有脉象躁急、非常快等表现。
“传”、“不传”——正气与邪气的斗争是一刻不止的,只要身体有邪气,正气是一直在驱邪外出的,因为正气的强弱不同,所以正邪抗争的部位会有表、半表半里、里的不同,症状也会有阴性、阳性的区别,这样就会有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的不同(六经疾病可参考『六经钤百病』的原因来理解)。一般情况下,感受外邪之后都是正气先在肌表抗邪,正气力量不足的话,疾病就会逐渐深入,变成半表半里疾病,正气再减弱的话,就成了里证。最常见的传变规律是由表逐渐入里,并且是阳证传阳证、阴证传阴证——也就是太阳病传少阳,再传阳明病;少阴病传厥阴病,再传太阴病。
病家如果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的表现,同时有明显的呕吐、烦躁、脉数急等,主要按太阳病治疗,兼顾少阳或者阳明,然后再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始终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会出现传变的疾病,不会一次治愈,肯定是需要多次治疗的。也就是传变类的疾病,一次治疗只能减缓病势,减轻疾病发展的势头,不会直接遏制住,会在下一个层次甚至第三个层次才能完全治愈。就第四条而言,在太阳层次的治疗是减缓病势,会在少阳或者阳明的层次才能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