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这样的专业户需要政府的“援手”
今年春节过后回到老家,和好友张兄(化名)一起,到好友谢兄(化名)任第一书记的村去转了一圈。
在去的车上,谢兄介绍了当地一个养牛大户的情况。他办了一个很不错的养牛场,有些问题,更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这个养牛场存栏上百头左右,有一定规模,不算很大,也不算小;有市场,有销路,有效益,一年少说能赚二三十万元,这在农村是很不错了;有个很好的当家人,老板(场主)精明能干。一个偌大的养牛场,其实就是一个家庭养殖场,里里外外全靠一家四口父子两辈人撑起,既当工人又当老板,富有实干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他不光养牛,还是个建筑小老板,拉起了一支几十人的队伍。养牛场人员比较稳定,中青年结合,男女搭配,夫妻搭档,利益粘合度大,利于长期稳定发展,优点优势明显。
而它同时又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可忽视。
环保问题比较严重。养牛场粪坑周围苍蝇到处乱飞,牛尿到处流,污染周围田土和空气,造成了牛老板一家与周围农户、村民关系紧张、紧绷。
经营发展模式可持续性不强。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了一定规模,管理者、经营者就应当分开,一个人既当工人,又当管理者的模式在牛场发展初期、规模不大时,还行。可是到了现在这种规模时,全靠一家几口人硬撑,难免使人身心俱疲。因为它像打仗一样,打的不是速战速决的歼灭战,而是持久战,用长期熬的办法,透支人的体力精力,那这效益的“幸福感”就会受影响,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所以说该雇工时还要雇工。
打仗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办企业,首先要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养殖场就是饲料的问题,草料的问题。以前生产队时,养牛的头数不多,只有几头,但也是举全队之力,发动妇女、小孩天天去割草来供给牛吃。上百头的牛场,靠家里三四个人天天到外面山上土边去割青草来养,还不累死个人?!用传统的割草方式不行了,饲料问题必须解决。可以种牛羊都爱吃的黑麦草,也可以种用作饲料的玉米(茎)、红苕(藤)等。
养殖场的发展,头绪繁杂,不能光靠一个老板、场主,靠其一家,纵有三头六臂也很难很累。政府、当地村组,也要给予大力支持、扶助。
对于牛场老板来说,当下最重要最紧迫的,是建好牛场粪污处理设施。这要花不少钱,当地政府要从政策、资金上大力支持,为其寻找贴息、低息贷款、资金。
再者是建立饲料基地。
第三是发展立体、循环农业,逐步发展肉牛的深加工、精加工。
第四是帮助企业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改善生产经营条件,使其更好地发展。
在疫情期间,城市里的政府创立了对重要企业"一企一员”的专门联系帮扶模式,农村乡镇也可借鉴这种办法。
谈到这里,就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怎样帮的问题?是尊重老板、农民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还是按我们的“希望”去帮、去走?
说得具体、直接点,谁都想帮出个“模样”,“动静"大点,效果更好点,也就是让其规模更大,设施更先进、现代化,年产值、销售额更大。这样,投资就是个天文数字,更为紧要的是,旧问题好像解决了,而新问题又产生了,风险大增!而最主要的是,这老板有驾驭它的能力么?在百来头的规模内,他驾熟就轻;而规模超大,他也许就晕了,原有的经验、能力、信心都不适应、不存在了。因此,在帮扶中,尊重对方意愿,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发展最好。在目前的农村,要大力发展的农业生产组织,还是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比较符合农民认知,没有明显超越他们的能力,能更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要一味地追求“做大”、上规模,打造“旗舰”、“航母”。事物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大而强固然好,小而美其实也不错!帮扶的目的,是增收,规模倒在其次。小而强、小而精的家庭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好了,“老干妈”式的“大块头”不就应运而生、脱颖而出了吗?
像这家养牛场,的确值得帮!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地吃,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解决,帮扶也需要时间和耐心。实践会证明,对这样的专业户的帮扶是值得的、明智的,不会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王良炬 2021年4月8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