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如何演进为有机农业?
推文第1017天
最近看到一篇论文《中国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的逻辑演替分析》,角度很独特。在此整理出重点,与各位朋友分享。相信读完此文,你对越来越火的“有机农业”将有新的根源性理解。
本文长度2520字,建议阅读6分钟
主要内容包括:
1、传统农业、自然农法与有机农业有什么逻辑联系与区别?
2、与传统农业、自然农法相比,有机农业具有的两大逻辑论证优势。
3、有机农业真正的存在意义及其现实中受到的不合理排挤。
01
中国幅员辽阔,传统农业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依靠不同的地域、人文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生产知识,正如传统农业秉承的因地制宜的原则,其所蕴含的地方性知识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点。传统农业的经验、知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极强的区域性特征,所在地农业系统存在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关系,合理利用和挖掘相关的地方性知识对于现代有机农业而言是一笔不可替代的财富。
我国广大地区也一直有着轮耕制、深耕制的传统,通过选择恰当的时间种植农作物的方式,达到用地养地的目标,抑制杂草,去除病虫害,恢复地力。
广西部分地区有着以蚁除蛀养柑的百年传统,当地人观察到柑子树无蚁者多蛀或黑蚁食柑的现象,并通过投放黄蚁吃掉黑蚁,以保护柑子树。
侗族居民的水稻杀虫治理办法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当地人在水田中通过放养鱼虾和动植物来治虫,而不轻易选择使用方便、快捷的现代化学杀虫剂。
但是,传统农业出于其自身的局限性,依然会遭遇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历史性跨越的问题,现代化过程不可避免地到来,对于传统农业的综合性改造,其综合性首先必须依靠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就这个角度来看现代有机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生态理念的继承和革新,既不是对于传统农业经验性知识的全面继承,也不是对于发达国家农业模式的照搬,是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有机农业的知识体系一方面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经验和理念,同时也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富有科学性的农业形式,相比于传统农业知识体系的凌乱状,有机农业的知识结构是科学化、系统化和知识化,从传统农业到有机农业的现代化演进过程,是一个用科学的眼光加强对地方性农业知识的挖掘整理的过程,不仅拓宽了地方性知识的传播途径,同时增强了地方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力,依据两者的契合性,有机农业被视为一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典范。
02
中国传统农业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有机的,可以说传统农业只能选择有机的、自然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时代的限制,而现代意义上的有机农业却不是简单的对传统农业的复古和全盘吸收,是在现代农业狂欢之后的狼藉中,对于生态危机深刻的反思。
关于农业的生态保护性,传统农业和有机农业具有不同的逻辑进路。传统农业的生态环保性,不是自发性,是受制于时代性因素和逻辑概念,在古人看来自然环境保护的概念并不是一种主流,甚至夸张的说古人尚不具备大规模破坏自然的能力,生态环境保护的功效应被视为农业生产的“副效应”。
通过考察有机农业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在这一农业形式产生之始就已经具有环境保护的主张和自发性的诉求,有机农业的成型历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由德国的RudolfSteiner开设的“农业发展的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并表达了生态环保的价值诉求,提倡在人类生产发展与环境和谐之间寻求平衡。自然农法与有机农业有着密切关系,
自然农法是一种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农业形式,其创始人冈田茂吉,主张通过在健康的土地上,生产健康的食物,孕育健康的人,土地的洁净是自然农法的重要原则,与有机农业在不使用农药等措施上有着一致性。
自然农法、有机农业都可以归因于传统农业,但是自然农法的逻辑出发点是自然中心主义,而有机农业的逻辑性则是自然中心主义在逻辑困境发生之后的自我转向,抑或是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一次讲和。
较之自然农法和传统农业,有机农业的逻辑论证有这样几个优势:
首先是适度性,有机农业是为合理处理人与自然复杂关系而推行的一种切实可行的行为,即具有纯洁和远大的终极目标,又在把握如何实现的手段方式上寻求合理的“点”,而并非一味的将人类的价值至于自然价值之下,在传统农业尚处于混沌状态和自然农法的激进状态中,走向了可实现的中间态。
其次,有机农业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论证和现实价值在于,从代际平衡性出发,跨越了人类与自然的直接冲突,通过时间规避空间的冲突,将自然价值、人类价值通盘考虑,采取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视角将当下现实需求、未来生存空间和自然平衡进行全方位审视,具有一定的逻辑合理性和现实性,是试图建立一种既不以自然为中心而混同于自然,也不以人类为中心,站在自然的对立面去操纵自然,而是人与自然有序藕合的有机协同机制的有益尝试。
03
关于有机农业的存在问题,如靠发展有机农业能养活那么多人?食物供应不上,发展有机农业有什么意义?
这些问题都是现实的,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曾说,“饥荒并不是现实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而是人们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在仔细考察非洲饥荒的原因,可以发现主要原因并非是援助粮不够或者是地方种植存在缺陷,相反正是大量的援助,与不相适宜的制度造成了大量的冲突,如地方势力将援助粮食变军饷,埃塞俄比亚饥荒时期,其95%援助经费被叛军用于购买武器;地方权力腐败,国际援助“肥了权贵”,当地贫困人民难以获得援助粮,此外另一个现实是,粮价在上涨,但全球粮食增产率远高于人口增长速度。
这样的一个现实,对于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启示是关于有机农业能否养活中国人的问题,如果单单从粮食产量看,很明显是会有数字和指标上的不利性,但是如果将各种因素通盘考虑,加入人体健康成本、生活舒适指数、农业农民农村改善程度、社会矛盾缓和再进行考虑就会有新的看法,不针对现有具有缺陷性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变或者进行问题治疗,一味通过指标性的硬性规定来排挤有机农业等生态农业的生存空间,是不理智的。
中国传统农业系统的构建在很多方面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是立足于天人合一思想发展而来的具有极强的民族性的农业形成。此外,与有机农业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历史的起源、思想理念的一致性、生产技术手段的共通性等多方面。
那么,考虑到现今的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的问题,有机农业是否有可能是超越启蒙心态的一种有益尝试,值得探索和讨论,有机农业的现实价值也应该被适当的扩大和重视,以有机农业为代表的后现代农业,似乎是一个在现代中的传统问题的回答,传统与现代性之间应该放弃对立的态势,对两者做二元论的思考应该让位于一种更细致的研究,一种联系空间性和时间性的互动研究。
总之,有机农业从传统农业中脱离、衍生和发展的逻辑脉络既反映现代生态价值被重视的时代要求,又具有重新重视地方性知识的存在必要,此外与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相呼应,也被认为是有机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潜在因素。
节选自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17(03):342-345
原题《中国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的逻辑演替分析》
责编:3O有机滔小小
加主编微信,回复“逻辑”,发您论文全文
3O助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