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潮祖:知常达变、随心运用治痰法
痰的生成,虽然与肺脾肾三脏都有关系,但脾不运湿,运化失司,却是水液凝聚为痰的主要原因,故前人指出“脾为生痰之源。”
这一理论为治痰当先燥湿运脾提供了理论依据。湿痰为患,是脾不运湿,凝聚成痰,痰阻气机的津气同病。
此种痰由津凝之证,自宜燥湿化痰,湿由脾运不健而生,又当利气调中,恢复中焦健运。俾中焦健运则湿无由积,湿不生痰则诸证自愈。
这类方常由燥湿祛痰的半夏、南星、苍术、白术,芳化利气的陈皮、砂仁、枳实,淡渗利湿的茯苓三类药物组成,反映了燥湿、芳化、淡渗的基本结构。
这种结构与运脾除湿法大体相同,仅因本法常选燥湿与化痰两用的半夏、南星才略异其趣。常用方如二陈汤、二术二陈汤。
本法是治痰诸法的基本结构,众多治痰方剂尽管所体现的治法各有不同,却均由此法加味而成,从而反映了法中有法的中医特点。
此法可用于三类见证:
1 湿聚成涎,停蓄于胃的呕恶;壅滞于肺的咳嗽。
咳嗽属于肺失宣降的津气病变,使用此法调气行津,恢复肺的宣降功能,即可达到治咳目的,这是本法的基本用途。
2 痰浊凌心的心悸,蒙蔽巅顶的昏重,壅阻清窍的目眩、耳鸣,下注前阴的带下,停积机体的痰核等证,虽不见痰,亦从痰治,这是本法的扩大应用。
3 用于一般湿困脾阳,并无痰的征象。能治湿阻是因此法与治中焦湿滞的结构相同,这是本法的变通应用。只有知常达变,才能运用随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