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评剧而生的曾昭娟
很早以前就曾听说,天津是戏曲之乡,在曲艺界有句行话是:出名要在天津,可见天津的观众对曲艺是很挑剔的。曾昭娟就是一位扎根天津,在天津观众的检验下成长起来的优秀评剧演员。
步若轻风,面似桃花。初见曾昭娟,就被她那秀丽的外貌所吸引。可是,在她平静如水的言谈中透露出的那份深藏眼底的坚强和执著,更衬托出了她兰心蕙质的迷人气质。
曾昭娟不是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祖辈辈也没有一个人与唱戏沾边,惟独她,小小年岁就迷恋粉墨,迷恋舞台。小时侯,曾经因为父亲不同意她选择评剧而倔强地与父亲好多年都没说话,但在她幼稚的心灵里坚信着以自己的努力,一定会为父亲争光,从而得到父亲的肯定。曾昭娟16岁就在天津汉沽评剧团担当主演,一年154场演出,她像机器一样不断地运转自己,就是经过了这种高强度的全面磨练,让曾昭娟在业务上有了质的飞跃。1991年,曾昭娟从汉沽评剧团调到了天津评剧团,一个全新的平台为她打开了展翅飞翔的广阔蓝天。
谈起《凤阳情》,曾昭娟一脸感慨。“一个好演员要追求艺术个性,即把自己亲身感受的东西搬上舞台,传达给观众,有感而发,才是艺术的真谛。”演了20多年评剧,她不愿重复自己,《凤阳情》让她尝到了“创造人物”的真正喜悦。在《凤阳情》中,曾昭娟饰演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妻子马秀英,要从十几岁的小姑娘演到中老年的皇后,为了角色的需要,她必须打造一个新的“陌生”的自己。在导演的鼓励下,他深挖自身的艺术潜力,冲破青衣行当的界限,汲取花旦、泼辣旦的东西,还到生活中去观察女孩子的神态表情,捕捉人物感觉,设计性格化的表演动作,就这样一步步地贴近人物,融入角色。尤其在《凤阳情》的后半部,她既发挥了原有演唱优势,又有创新的处理。最后一场“刑场教子”的大段唱长达20分钟,几乎集中了评剧的所有板式,从〖正调慢板〗?眼大悲调〗?眼反调〗〖多字搭调〗〖悲调〗〖二六〗〖楼上楼〗〖哭迷子〗到〖高音拉腔〗,金嗓子加上成熟的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她把饱满的激情注入一字一腔,以情带声,以声促情,从而唱出了人物的灼热情怀,唱响了全剧的华彩乐章。
演过去的戏和人物,多是前人创造的,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物,是每一个有进取心、不甘平庸的演员应有的想法,然而,属于自己的艺术形象,只能靠自己创造,曾昭娟凭借她的努力创造了鲜活、丰满而感人的评剧“大脚皇后”马秀英,这是属于她的。2004年,曾昭娟因该角色的出色表演荣获了第十五届“白玉兰”主角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和观众喜爱的演员奖。
喜悦的同时,因实现心愿而付出的从未有过的沉重代价让曾昭娟刻骨铭心!剧本在两年里进行了4次修改,每一次都要调整唱腔和表演,每一次都要用心血和汗水为她的人物再塑“金身”。2003年4月,在北京参加纪念“梅花奖”设立20周年演出期间,因为超负荷的排练和演出,她不慎在宾馆里跌伤,当即疼晕了过去,医生诊断是股骨胫骨折,并说此伤十人九残,假如接受比较保险的治疗方案,即使慢慢恢复,最后仍有可能成为一位“踮脚的姑娘”,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做大手术,打钢钉接骨头,但却有可能落下终身残疾的危险。曾昭娟不能接受如此无情的结局,她坚强地忍住了泪水,思索良久,她坚信自己不会离开她心爱的舞台,不能让舞台上的“马娘娘”成为“踮脚”,于是在家人不肯签字的手术书上,她毅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动了手术以后,每一天她都没有放弃与命运的抗争,坚持忍着伤痛进行锻炼,一点一点地给自己加码,当她刚能下地,就艰难地抓着栏杆练习爬楼梯时,照顾她的阿姨心疼地不禁痛哭失声。4个月后,奇迹出现了,曾昭娟没有残废,也没有踮脚,而是一步步地恢复了常人的步态,并又重新走上了舞台,表演她难舍难抛的“马娘娘”。为她动手术的老医生听说以后,感叹自己临床50年没有见过这样的病人,说戏曲的吸引力太大了。她为戏曲人创造了医学奇迹。也重新找回了她倾尽心力打造的艺术人物。
如今,手术并没有完成,她的股骨上还固定着两根钢钉,每一步的行走和每一个跳跃,仍要忍受着不为人知的痛楚,但正如她说,“水袖、彩鞋、锣鼓、丝弦……从少女时代到现在一直陪伴着我,我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它们!它们与我如影随形,成为我快乐和痛苦、成功和失败、希望和挫折的源泉,成为我所有的一切。”我们相信曾被天津评论家称为“是为评剧而生”的曾昭娟一定会用她温婉而坚韧的稳健步伐,一步步地走出比舞台更加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