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自题金山画像》

苏东坡:《自题金山画像》

《自题金山画像》

苏东坡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5月1日这一天,66岁的苏东坡,以老迈衰病之身,蒙皇恩离开了流放七年的岭南儋州,终于可以叶落归根回家去了。路过金陵时,被朋友和弟子们挽留小住。这里本有他的许多朋友和学生,包括王安石,可惜这位曾经敌人的朋友15年前就在这里抑郁而去世了。当时他还在朝中任翰林学士,写了《王安石赠太傅敕》。可是过了两年,他自己也被小人排挤出了朝廷,从此每况愈下,一贬再贬。所以此次路过金陵,见到朋友们,真有隔世之感,虽然腿脚不济,依然要豋金山,重温当年与王安石等人的盛会。

上一次是自己走上去的,这一次只好坐了小轿。不了想一进大殿,就看到了几年前盛会时,他最喜爱的画家李公麟,为他当场画的一幅肖像,还挂在大堂正中。画中的他,安坐于山石之上,披巾当风,手握藤杖,飘飘欲仙。虽是单线白描,而神情宛然,真不愧了是当朝第一人物画手。

这位画家小苏东坡十三岁,却于去年中风瘫痪,病卧龙眠山。苏东坡很想去看看这位老弟,只是力不从心了。

面对画像,他想起了与朋友们的欢聚,更想到了从那以后这半辈子自家的遭遇,情不能已,提了笔,哆哆嗦嗦地在画像上题下这首诗。

这四句诗,乃是苏东坡的绝命之作。

下了金山,便觉体力愈益不支,他焦急着要赶回久违了的故乡去,把这漂泊疲惫的身子安置在家乡亲人们中间,从此不再分离。可是回家的路竟是如此漫长,日赶夜赶,一路风尘,衣食不周,终于是没有赶到,没有见到故乡的海棠花,死在了半路上。

这24个字的绝命诗,沉痛地总结了诗人的一生:黄州惠州儋州,都是苏东坡的贬谪流放之地,九死一生之地。在苏东坡的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困顿之中,在贬谪流放之中,在苦难之中度过的。所以要真正的了解苏东坡,必须了解他的被贬谪的生活。了解他被贬谪而生活在最底层最苦难之中,又怎样保持并且修炼他那光彩迷人的优秀的精神特质,而最终成为一个纯净的伟大的人,甚至成为了一尊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