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荣蕙:尚小云先生所演的萧太后

尚小云《四郎探母》萧太后

尚先生第一次演萧太后是在1939年2月11日(农历戊寅年腊月廿六日),那天是荣春社科班成立后第一次唱年底封箱戏,尚小云先生让管事的临时贴戏报公演《四郎探母》。事先,他从没向任何人打招呼,我们学生们都以为由我们来演,等一看戏报,才知道是师傅带着我们演,尚先生自己演萧太后。演出地点是在前门外粮食店中和戏院,票价依然是科班演出的票价两角钱。那天的角色安排是这样的:我演铁镜公主,吴荣森演前四郎、徐荣奎演后四郎,罗荣亭演杨延昭,尚长麟(尚小云先生之子)演杨宗保(大嗓唱小生),时荣章、郭荣相分别饰大、二国舅,张荣林演余太君,陈荣兰(或郭荣珍)演四夫人。

尚先生这次演萧太后,“盗令”一场先唱“闷帘儿【导板】”:“两国不和常交战”,然后起“慢长锤”,由朝官、宫女引太后款款而上,接唱【慢板】。这是我们见到的尚先生演太后的第一种演出法。

尚小云《四郎探母》萧太后(1956年)

此外,尚先生还有第二种演法。这种演法在解放后的一次大合作戏里使用过。那是1956年9月1日和3日,北京市梨园界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了大合作戏《四郎探母》,那次的阵容可谓空前绝后,杨四郎先后由五个人分饰,他们是李和曾、谭富英、陈少霖、奚啸伯和马连良(两天演出的先后次序有更换)。铁镜公主由张君秋(前、后)和吴素秋(中)分饰,大国舅由萧长华扮演,二国舅由马富禄扮演,余太君由李多奎扮演,杨宗保由姜妙香扮演,四夫人由李砚秀扮演,杨六郎由马盛龙扮演。尚小云先生演萧太后,那两场他穿的是从清宫里得到的真正的旗蟒,穿的是寸底靴而不是花盆儿底鞋。尚先生讲过,萧太后是一国之主,主持朝政,要有男子气,况且她年事已高。不宜再穿花盆儿底鞋。

那次演出在后台化妆时,尚先生把我们几个学生叫到跟前并特别交待给后台的剧务唐荣昌说:“以前我唱萧太后都唱闷帘儿【导板】,今儿个我改一种演法,按老前辈陈宝琴先生的路子给你们演一回瞧瞧。”也就是说不唱【导板】,而采用慢长锤直接打上唱慢板的演法。因为那天的演出影响很大,所以给人造成了一种印象,即尚先生演萧太后不唱【导板】,其实,那一次只是个例外,他平时演这个角色,不但唱【导板】,而且还有个一波三折的嘎调,听起来既高亢又有穿透力。

尚小云《四郎探母》

马小曼配像

尚先生演萧太后很注重表现她的身份与气度。为了表现她的年迈持重时,尚先生在第一次出场亮相时胸部稍微往里扣一点儿,只是一点儿,不能太哈腰,走得脚步不太大,脚要平。近似老旦的脚步,但也有点老生的意思。及至走到台口开唱时,则要慢慢地把腰挺直,让人感觉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虽则年迈,但依然保持着当年驰骋沙场的飒爽英姿。

尚先生对萧太后这个人物的刻画是多侧面的。既要表现出她作为母亲对于女儿乃至外孙的疼爱。又要表现她作为一国之主的气派与威仪。这个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分寸的,都是含蓄的,有时是外松内紧和外刚内柔的。这些把握,在“盗令”和“回令”两场重头戏里无一处不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盗令”一场的下场尤为典型地表现了尚先生所刻画的这个人物的分量。当他唱完“番儿与我把班散”,众下属向她礼毕退场后,只见她欠身离座,徐徐踱到桌前,接唱“若不见姣儿的箭吾心怎安”然后踩着“滚头子”锣鼓经,慢慢向上场门台口走几步,随之缓缓转过身子,一步一步地往下场门方向走,要用腰劲动身子,使旗的下摆左右摆动起来,走到“九龙口”稍微转过半个身子,接着把右手往身后一背,加快步伐,边捶腰边下场。这一套下场的身段,把萧太后为国操劳,日理万机,但因年事已高颇感力不从心的姿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既有气派又有生活化。

《中国戏剧》1991-04(节选)

京剧道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