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先进篇(二十三)

01

   原  文     

先进第十一

11.23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02

   释  解      

季子然问老师:“你的弟子子路、冉有可以算得上是大臣了吧?”老师说:“我还以为你有特别的问题要问我,哪知道只是问子路和冉有他们两个啊。所谓大臣呢,必定是能守得住仁德道义的贤德之人,能以礼乐文明之道奉事国君,并能及时地以道义原则匡正国君,使国君依仁德之道而行,不使国君失了正道,丢了民心。如果不能这样行道,宁肯辞职离开。只有这样为政的人,才可以当大臣。从这个角度来说,子路和冉有是具备大臣资质和能力的人。但是,如今子路和冉有这两个人呢,仅仅是季氏家负责具体事务的家臣而已,怎么能算是辅佐国君从事政务的大臣呢?”季子然又问:“这样说来,他们会顺从主人,把主人要办的事办好的吧?” 老师说:“子路和冉有这两个人是深知君臣大义的人,如果主人有平常小的过失,或许他们不能救正,但是对于弑父弑君,犯上作乱,这些大逆不道的事,想要强逼他们顺从,他们也是会宁死不从的啊。”

03

   释  字      

《说文》:具:共置也。从廾从贝省。古以贝为货。其遇切。

《广韵》:具:备也,办也。

汉字“具”甲骨文像两手捧着盛食物的“鼎”。从廾(双手)从鼎会意,表示用双手将盛有熟食的鼎端出来摆着。金文具字本为鼎字的简化,多作贝字,以后讹变为目。本义是肴馔,引申指肴具,又引申泛指器物、器械、工具,亦引申指人的才能或人才。《说文》:“具,共置也。从廾从贝省。”段注:“'共’、'供’古今字,当从人部作'供’”,是具的引申义。“供置也”即指准备、备办之意。由准备、备办进一步引申为完备、详尽等义。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回何敢死?”表达了在危急关头,弟子颜回避害时随性安详的智慧,彰显了仁者在“尊德性”修行实践中的知天顺命、无忧自在,呈现了师弟间相依相契的情谊。本章通过季子然“可谓大臣与”之问和老师“可谓具臣矣”之答,让人们体悟“尊德性”修行君子“以道事君,不可则止”的为政气节,把握君子为善弃恶,尽职忠信的行事智慧。

季子然问老师:“你的弟子子路、冉有可以算得上是大臣了吧?”老师说:“我还以为你有特别的问题要问我,哪知道只是问子路和冉有他们两个啊。所谓大臣呢,必定是能守得住仁德道义的贤德之人,能以礼乐文明之道奉事国君,并能及时地以道义原则匡正国君,使国君依仁德之道而行,不使国君失了正道,丢了民心。如果不能这样行道,宁肯辞职离开。只有这样为政的人,才可以当大臣。从这个角度来说,子路和冉有是具备大臣资质和能力的人。但是,如今子路和冉有这两个人呢,仅仅是季氏家负责具体事务的家臣而已,怎么能算是辅佐国君从事政务的大臣呢?”季子然又问:“这样说来,他们会顺从主人,把主人要办的事办好的吧?” 老师说:“子路和冉有这两个人是深知君臣大义的人,如果主人有平常小的过失,或许他们不能救正,但是对于弑父弑君,犯上作乱,这些大逆不道的事,想要强逼他们顺从,他们也是会宁死不从的啊。”

本章需要注意辨析清楚“大臣”和“具臣”的区别。孔子明确地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因此大臣是事君者,即帮助国君制订施政方针政策,以求达到天下有道的从政者。而子路和冉有仅仅是季氏的家臣,他们事奉的不是国君,而是大夫季氏,因而按照定义是算不上大夫的。崔栢滔在《论语大义》中说:“大臣是以道事君的,大臣辅佐的对象是国君,事君的方法和工具是依道,帮助国君走正道。……大臣辅佐君主,做事以君主为中心,对国君负责,尊道行事,合于道的事情,虽千难不避之;不合于道的事情,虽万利不取之。大臣辅佐君主,在于帮助君主行道,如果不能行道,大臣就会主动地退出。季氏的身份才是大臣,仲由和冉有只是季氏的家臣,在季氏专权的形势下,不过以家臣的身份行大臣之事罢了。……仲由和冉求只是家臣,也不能把家臣不当臣呀,但是,仅是有一个臣名罢了,所以说他们是具臣,仅仅具备臣的名。”由此可见,孔子所定义的具臣则是:具臣不是“以道事君”,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为奉事国君施政,而是实施具体的既定任务,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不可则止”的“可不可”问题。但对于子路和冉有来说,他们是深明君臣大义的人,对于犯上作乱大逆不道的事,同样会“不可则止”的。李炳南在《论语讲要》中说:“具臣也不好做,应该服从,把事情办好。但在季氏家里,事事服从,便有难题,季氏在鲁国三家权臣中权力最大,上欺君,下欺民,大有阴谋篡位之嫌。孔子不答从或不从,但讲何事能从,何事不能从,所以说:'弑父与君,亦不从也。’意思是说,一切事可以顺从,但如季氏弑鲁君,由、求绝不顺从。” 另,本章孔子并没有言子路和冉有之道德才干不能胜任大臣之职,相反,本章承接前章对颜回的仁德成就和境界的肯定后,肯定了子路、冉有两位弟子的“尊德性”修行所达成的随心顺道的境界和成就,足以胜任大臣之职。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