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中的模仿与借鉴

诗词创作中的模仿与借鉴

 作者:张汝松

我家

清水湖边是我家,观鱼闻鸟更听蛙。

春来欢笑知多少,一夜东风满树花。

这是我曾经写就的一首七绝,该诗描写了春天里的幽居生活,其中包含着无限的欣喜之意。诗的后两句是模仿别人的诗句写成的。开头两句是写实,毫不费力,顺口吟成,末尾两句想要表达春来的喜悦,面对水塘边的满树鲜花,如何下笔才能巧妙新颖、情景交融呢?犹豫不定中,忽然想起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结尾处两句:“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暮春“争纷纷”的落花是李白的无限别恨,那么初春竞相绽放的鲜花就是我的满怀欣喜,于是后两句出来了:“春来欢笑知多少,一夜东风满树花”。

如果笔者不说,谁能看出是模仿李白呢?可见,诗词创作中的模仿不一定落前人窠臼。请看白居易的《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地春光同时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这首诗是白居易寄给好友元稹的和诗,白居易写诗是在长安,用现在的话说,元稹当时因公出差,身在遥远的异乡。靖安宅是元稹长安家的所在宅苑,望驿台是白居易想象中、元稹在异乡眺望家乡、驿所的亭台。“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令人想起杜甫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这里,杜甫是在借景抒情:说自己和李白一个在渭北,一个在江东,春树吐绿,又是一年匆匆而来;日暮云飞,又是一天匆匆而去,岁月流逝,眼前的景物勾起双方对久违友人的思念。后来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中曾化用杜甫的这两句诗:“嵩云秦树久离居”,表达与令狐郎中相互思念的深情。毫无疑问,白居易此诗也是在化用杜甫的诗句,说元稹夫妻二人,一个在靖安宅里对着当窗柳思念丈夫,一个在异乡望驿台上面对扑地花思念妻子。行家都知道,写绝句,关键在尾联;首联从杜甫诗句中化来了,尾联该如何写呢?顺着杜甫的诗意继续往下联想,在语言大师白居易笔下写得顺理成章,情思绵绵:当两地春光同时随飞花消逝,伴柳残凋零,“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自然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更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尤其是一个“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伤感情绪。本来思念决不限此一日,但这日既是春日尽,这种思念之情便会更加强烈。“两地春光同时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如此含蓄美丽的意境,是在对杜诗思路的延伸和拓展中得到的。

不仅白居易如此模仿杜甫,就连苏轼这样的文坛泰斗,写诗填词也常常借鉴他人。他怀念弟弟苏辙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除了开头两句源自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外,结尾那句流传千古的“千里共婵娟”,在他之前也有人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过。请看: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从诗前序言中可已看出,白居易这首《望月有感》,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一样,都是离别中怀念兄弟(四位兄弟,和一位妹妹)的作品,而且白诗尾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不就是苏词末句“千里共婵娟”的意思吗?我想,苏轼决不会没读过白居易的这首《望月有感》,也许“千里共婵娟”就是从这里化来的,只是在风格上,白诗写得哀伤缠绵,苏祠写得酣畅旷达。同是异地望月怀念兄弟,结尾诗意又极相似,但苏轼的《水调歌头》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水平都明显高于白诗。“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这是把难以自控的相思转化成对明月的怨恨,怨月是极度思人的结果;“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充满哲理的议论,是退一步的自我安慰,更是旷达的自我解脱,情感写得缱绻曲折,情景理浑然融为一体,真是把思念之情表达到了极致。最后终于逼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我推测,在构思这首怀念弟弟的《水调歌头》时,“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肯定在不断地撞击着苏轼的灵感。

不能否认,诗歌创作的灵感主要来自对生活的感悟,但有时也因忽然受他人佳作、佳句的启发诗兴大发。所以,只强调观察和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发掘诗意还不够,还应提倡借鉴、模仿名篇佳作,善于化用名家名作的诗意、诗句,在学习借鉴他人中提高创作水平,尤其对初学者,更是一条快速入门、迅速提高的捷径。

那么,在借鉴模仿中,到底有没有什么规律可遵循呢?请再看下面两首:

三月晦日送客

【唐】崔 橹

野酌乱无巡,送君兼送春。

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江东

    【宋】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比较这两首诗词,明显看出“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来自“送君兼送春”,是宋代的王观模仿唐代的崔橹;但崔橹的这首《三月晦日送客》也是模仿别人,“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是对“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加以改造写成的。

王观模仿崔橹,只吸纳了“送君兼送春”的诗意,二者相同之处是,都把送人与送春联系在一起来写。不同之处是,王观没有受春草离情这一思路限制,抛开了崔橹“明年春色至,莫作未归人”这一立意,改变思维方向,突发奇想,把春天当做人来写:既然先送春后送人,追春的脚步匆匆,追到江南,就应“赶上春”,春天走到哪,人追到哪,春天和人,永远住在一起。“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真乃另辟蹊径的妙语!不知比王观小十岁的黄庭坚,“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的妙句是不是受此启发(一个追春同住,一个唤春同住)?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已发现,在立意构思上模仿佳作,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顺着原作的主旨思路展开联想和想象,向更深、更远处开拓意境,白居易的《望驿台》、苏轼的《水调歌头》和崔橹的《三月晦日送客》都属于这种;而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江东》则属于另一种模仿方法:从原作的思维起点出发,抛开原作的主旨立意,改变思维方向,另辟蹊径进行立意;拙作《我家》对李白诗句的模仿也属于这种方法。

以上两种方法是从立意角度说的,下面再分析表现手法:

【唐】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泪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宋代】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这两首诗词,在表现手法上异曲同工,显然是宋代的辛弃疾模仿晚唐的李商隐。下面,我们抛开立意,从表现手法、布局谋篇上进行分析,看看辛词是怎样模仿李诗的:

两首诗词相同之处有四点:一是都写送别;二是都运用了对比、抑扬的写法,而且对比的词语都用了“未抵”二字;三是都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为送别之情做衬托;四是都用了卒章显志的布局方法,诗词中间大量的叙事似乎与诗词的主旨无关,但却在暗中为送别这一主旨蓄势,待水到渠成后,诗词的主旨突然在一句抑扬的对比中立即凸显出来,作品也在这一抑一扬中戛然而止。

不同之处也有四点:第一,李商隐的《泪》直接把送别与这些令人十分悲痛的历史事件做对比;而辛弃疾则先写啼鸟悲春,然后再把啼鸟悲春与这些人间离别进行比较;第二,在选材上,两首诗词所选择的典型事件虽然都令人极度悲伤,但李商隐的在内容上比较繁杂,有湘娥哭夫、襄阳人民悼念羊祜、昭君出塞、和楚霸王兵败前的四面楚歌;而辛弃疾的则十分单一,都是令人撕心裂肺的离别事件;第三,在布局上,虽然二者都是卒章显志,但辛词故意颠倒李商隐的布局顺序,把李诗结句“未抵青袍送玉珂”这样的抑扬对比方法放到了自己词作的开头:“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梁启超在评论辛弃疾这首词时说:“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为“全首筋节”(意思是说,这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为下文滚滚而流的别恨打开了闸门。)这正是辛词在模仿李诗的同时,巧妙地对李诗布局进行的改造,体现了自己谋篇上的独特匠心。第四、李诗只是在篇末中做了一次抑扬对比,而辛词则做了两次:开头渲染啼鸟悲春,说“未抵人间离别”,是第一次对比,但只是概括性地用了“未抵”二字;等到篇末,当昭君出塞、长门辞阙、燕燕送归妾、李凌别苏武、易水送荆轲这些悲伤的“人间离别”诉说完之后,自然引出“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一点睛之笔。这又是一次抑扬对比,是鸟啼与鸟啼的对比,也是“还知如许恨”与“不知如许恨”的对比,更是“啼泪”与“啼血”的对比。妙就妙在抑扬对比的是前后不同的鸟啼,而实际突出的却是人间离别之苦,这就比李诗的人事与人事的直接对比委婉曲折。禽鸟本无情,尚且如此,何况人乎?这一笔,想象奇特,画龙点睛,令人心灵震颤。两次对比,两次抑扬,遥相呼应,结构上环环相扣,珠联璧合。

虽然是辛词模仿李诗,但两首诗词各有千秋。李诗除了抑扬对比之法是首创之外,颔联和颈联写得特别精彩,“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泪几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用典自然妥帖,一句一典,对仗工稳严谨,语句平易流畅,意蕴深邃,感情强烈凝重;而辛词在布局和抑扬对比上既吸纳了李诗的写法,又加入了许多别出心裁的创新,因此在表现手法上更高出李诗一筹,作品也比李诗感人。

总而言之,模仿与借鉴名篇佳作,的确是一条迅速提高诗词写作水平的捷径,既可以模仿佳作的立意构思,又可以模仿其表现手法,但都不能机械复制,照搬照抄;化用别人妙思有所拓展,模拟佳作写法有所创新,这才是模仿借鉴应遵循的宗旨和原则。

(0)

相关推荐

  •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言绝句·望驿台·白居易

    <望驿台>   [中唐·白居易·七绝]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望驿台>,又名<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望驿台(三月三十日) ...

  • 倚在门边望月生,可看云物本天成:雨荷诗词十一首【朋友佳作推介】

    作者简介 雨荷:江西南昌人,诗词爱好者,一介布衣,无门无派.愿手写我心,活着真诚! 倚在门边望月生,可看云物本天成:雨荷诗词十一首 原创/雨荷 与夫君夜骑梅湖有寄[七绝] 向晚骑行带落晖,梅湖月色莫相 ...

  • 一天一首古诗词: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180924M--唐·白居易 音乐: 陈琅读诗 - 经典唐诗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唐)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 ...

  • 9句超爱的诗词,诉说着人生的万种美好

    喜欢的诗词多了,有些诗乍看很美,但是怎么读怎么觉得俗,谓之艳俗,其代表就是南朝宫体诗,比如这句"簟文生玉腕,香汗漫红纱",说实话,这样的诗句拿来调戏小姑娘我都不敢轻用,像在骂人.对 ...

  • 管窥之见——古典诗词创作中意象的运用

    隱-喆 发布于2021-05-13 17:21    本文所称古典诗词,包含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楹联,对子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秋思> ...

  • 诗词创作中,景物描写的七种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 ...

  • 【云帆荐读】刘庆霖:书橱已立万峰青——王海娜诗词创作中的故事

    [云帆荐读] 刘庆霖:书橱已立万峰青 --王海娜诗词创作中的故事 作者简介 刘庆霖,黑龙江省密山市人,1959年出生,曾任某部政委,上校军衔.退役后,历任<长白山诗词>副主编.国务院参事室 ...

  • 诗词创作中的典故运用

    诗词创作中的典故运用 学极盛于两宋,读宋人词当于体格.神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神致从哪里来?这个既需要不断的练笔学习,还需要思考和悟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q ...

  • 【诗词学堂】诗词创作中的典故运用

    诗词学堂 诗词创作中的典故运用 学极盛于两宋,读宋人词当于体格.神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神致从哪里来?这个既需要不断的练笔学习,还需要思考和悟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 ...

  • 诗词爱好者请收藏:浅谈诗词创作中的谋篇布局

    学写作文的时候,老师会着重讲写作方法和技巧,首先就是写作结构,什么总分式,什么并列式,什么对照式,如果是叙事类作文,还要讲什么顺序,倒叙,插叙-- 写作文前,我们都是预设好了结构,然后进行写作的.诗词 ...

  • 【诗话文章】残荷|浅谈诗词创作中拟古的现象

    纵有山深吾不卧,云如郊岛太清寒 --浅谈诗词创作中拟古的现象 今天和<重庆诗词>的编辑网聊,她知我素来关注诗词,并好写些评论性的文字,遂问我能否谈谈关于今人拟古的看法.想到这个话题颇有意思 ...

  • 浅说语言文字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

    我们讲诗词的好坏优劣,从表面看,比较的是作品,骨子里比较的却是作者本人.首先比较的是作者的道德人品,其次是文化底蕴,再次就是语言文字功夫.在这里撇开诗词作者的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不谈,单就语言文字在诗词 ...

  • 诗词创作中的布局艺术

    诗境浅说(与王国维<人间词话>并称"诗词双绝",收录 400 多首诗词金句,领略唐诗声律涵义之美) 作者:俞陛云 诗词曲赋知识手册(第2版) 作者:常法宽 白话格律楚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