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庙,上虞曹娥庙
古城上虞,历史久远,人文荟萃。上虞是我的故乡,曹娥庙十多年前去过一次。记得那次我是去称山寻古访胜,顺便去了趟曹娥庙。去看曹娥庙的人大多是被孝女的传说所吸引,其实庙里有一块石碑,被写进《三国演义》历史故事中的曹娥碑,也是吸引参观者的原因之一。
曹娥庙,早年又叫灵孝庙、孝女庙,是为彰扬东汉上虞孝女曹娥而建的一处纪念性建筑。曹娥庙始建于公元151年,其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被誉为江南第一庙。
曹娥庙内一角。
曹娥庙正殿。
暖阁。在暖阁下安放着曹娥像。孝女曹娥身着艳粉镶银凤冠霞帔端坐,樱桃口,柳叶眉,目光低垂,小脸煞白煞白的,佛一样俯视脚下众生。两旁侍立着个丫鬟随时听唤。
曹娥(130-143),上虞曹家堡村人。母早亡,娥父曹盱为一巫者,善于"抚节安歌,婆娑乐神"。汉代吴越地区逢端午节祭祀潮神伍子胥的习俗。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曹娥江上举行迎潮神仪式,曹盱不幸溺水而死,尸体亦被浪涛卷走。年仅14岁的曹娥痛失慈父,昼夜不停地哭喊着沿江寻找。到十七天时,她脱下外衣投入江中,对天祷祝说:若父尸尚在,让衣服下沉;如已不在,让衣服浮起。言毕,衣服旋即沉没,她即于此处投江寻父。三日后,已溺水身亡的曹娥竟背负父尸浮出了水面。曹娥孝行感动乡里,迅速传扬开去,轰动朝野。元嘉元年(151年)上虞县令度尚改葬曹娥于"江南道旁",并报奏朝廷表为孝女,为其立碑建庙。
大殿后面一角,布置成了闺房,应该说是人们对孝女曹娥的一番心意吧。
传道济原题,“真是女子” 也可解读为“真是好”。
曹娥碑。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曹娥孝迹上报朝廷表为孝女,为之立碑。其碑文由邯郸淳书写,此碑早年散失。现存的曹娥碑系在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女婿蔡卞重书。蔡卞是北宋宰相、书法家。碑书为行楷体,笔法灵动,神采飞扬,被誉为宋代行楷的典范。此碑历经千年,堪称镇庙之宝。
记得年轻时我父亲与我们兄妹谈到过曹娥庙里的这块曹娥碑,他说起三国里面的故事,至今印象深刻。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蔡文姬之父)夜过曹娥江边,摸黑读完镌刻的碑文,在背面写下8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不久改朝换代到了三国时期,曹操军队路过此地,看到曹娥碑上蔡邕的题词。谋士杨修很快就读懂了,意为“绝妙好辞”,而曹操却在走了30里后才明白。曹操担心比自己聪慧的人会夺取他的权力,最后杨修被曹操所杀。所以,为人有时还是愚钝一点比较好。
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王羲之《孝女曹娥碑》的字本。堪称传世精品,其造诣仅亚于其《兰亭集序》。有人称:“邯郸文与右军书,珠联璧合,乃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瑰宝!”,可惜的是,王羲之摹写的碑刻早已佚失。
供奉曹娥父母的双亲殿,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
淳祐六年(1246年)宋理宗敕封曹娥父母为“和应侯”和“庆善夫人”。
历代帝王对曹娥曾大事宣扬,加封赐匾。清嘉庆十三年敕封福应夫人;同治四年加封灵感夫人,赐“福被曹江”匾额。
民国年间,国民党多有军政要人题赠楹联匾额,其中蒋介石先生题匾"人伦之光"现悬庙宇正殿。据载,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月,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来曹娥庙瞻拜孝女时留下的手笔。
刘关张三公祠。
三公祠前走廊上的藻井。
庙内的曹娥墓。据说将硬币投到墓顶就可心想事成,当然,得是孝子才能如愿。在每年的曹娥庙会期间,便有很多香客来此拜祭,向墓顶投硬币。
御碑亭,内立清嘉庆皇帝敕封曹娥为“福应夫人”的碑。
双桧亭。
双桧亭其中的雕刻。曹娥庙以雕刻、楹联、壁画、书法四绝闻名,双桧亭雕刻和三公祠藻井便是雕刻的代表。
殿内枋柱雀替及门窗多为镂空细雕,十分精美。
庙内的雕刻以质地分,有木雕、石雕、砖雕;以技法分,有圆雕、透雕、浮雕,雕刻技艺精湛。
双亲殿地板中心的石雕。
山门旁的石牌坊,后来才知道这是曹娥的墓道牌坊。
精美的石雕。
保存如此完好,是我没有想到的。历史遗留下来的许多文物,即便到了文革期间,被破坏的是数不胜数了,而这座曹娥庙,丝毫没有被人为地损环,看来,人,其实都是有孝心的,也是有爱的。
从曹娥江边看曹娥庙。
曹娥江。它汇入钱塘江入海。月涌大江流,孝德万古长。这种以人名来命名的江并不多见,况且是以一个殉父的少女之名来给江水取名字。
曹娥庙近二千年的文化积淀厚重,艺术品位颇高,以雕刻、壁画、楹联和书法"四绝"饮誉海内外。而以中华孝文化的角度来看,就是要人们从曹娥身上学习民族的优秀品质。“百善孝为先”,做一个知恩图报、善待他人的人。
如果你来到绍兴上虞,千万别错过了这座“江南第一庙“哦。
(以上图文出自“牛粪拍手” 章国英,图片拍摄于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