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学堂】律诗的平仄

诗词学堂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是古人对传统四声的分类,“平”指的是平声(包括现在的阴平和阳平),“仄”指的是上、去、入三声。字声和协调搭配,也就是调配平仄。调配平仄,有种种的格律规定,是诗词格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律诗的基本句型
(一)五言律诗的句型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律诗的句型
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个句型错综变化成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二、近体诗调平仄的一般规则
调平仄,是区别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近体诗在调平仄方面,格律规定是很严格的。《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绝句也是如此。
近体诗调平仄的一般规则,可归纳为四条,即:
第一: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第二:平仄在同一联中的对句与出句间是相反的。
第三:平仄在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间是相粘的,
第四:凡偶句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是相反的,即仄对平,平对仄。这称为对;反之,若不合乎对的规则,则称为失对。相连两联的平仄关系是,下联出句的平仄与上联对句的平仄相同(但不会完全相同)即平粘平,仄粘仄,这称为粘。反之,若不合乎粘的规则,则称为失粘。
由于律诗偶句押平声韵,因此不可能完全符合粘对的要求,但每句的第二个字必须严守粘对要求。
联中平仄对立和联间平仄相粘的作用,是使句式安排多样化,声调也有变化而不单调,以加强音乐效果。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重复,如果不“粘“,上下联的平仄就雷同了。
三、近体诗平仄的一些讲究
1、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必须注意避免
孤平,指的是在平收的句子中,除韵脚外,只剩一个平声字,如“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因此,在这一类诗句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字,不能可平可仄了。如果由于内容需要,非用仄声字不可,那么,五言的就要在第三字上,七言的就要在第五字上,将其改为平声。即成为:
“仄平平仄平”和“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纯洁缘修性,透明因见心”。
“一声鹤唳冲寒起,已放腊梅些许黄”。
注:“仄仄仄平平”这种句式不称孤平;在仄收的句子中,即使只剩一个平声字,也不算孤平,而算拗句。
2、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例:“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补充》常见的一种平仄变格:“平平仄仄平”变为“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平平平仄平”。例: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芳草萋萋鹦鹉洲”;“水面初平云脚低”;“不辨仙源何处寻”。
3、拗救
古人把律诗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称为拗句,所谓“拗救”,就是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在后面适当的地方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
(1)本句自救
(a)孤平拗救(已见前)
(b)、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已见前)
(2)、对句相救
(a)、大拗必救
指的是出句平仄脚句型,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必须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即:
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变为仄仄平仄仄
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变为平平仄仄平仄仄时,五言对句必须成为:平平平仄平;七言对句必须成为: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又例:“天生卷螺发,无意赶风流”。
“相见但一笑,低眉言欲羞”。
(b)小拗可救可不救
指的是出句平仄脚句型,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以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这种小拗可以不救,但是,诗人往往在这种地方用救。
例: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北地一为别,孤帆万里征。(未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拗救)
(3)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同时并用
(a)大拗和孤平拗救并用
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又例:“《七谏》《招隐士》,《九歌》《思美人》”
(b)小拗和孤平拗救并用
例:“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此中,出句的第五字,本该用平声却用了一个仄声,对句的第三字,本该用平声也用了一个仄声,两字均拗,为了救拗,作者就在对句第五字上,把本该用仄的改了一个平声,这样,既救了本句的第三字,又救了出句的第五字,是一字两救。
(c)小拗、大拗、孤平拗救同时并用
例:“致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
此种情况相当罕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