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潍县四大家族:郭陈张丁

潍城是一座历史底蕴丰厚的老城,明清民国以来,这里名人辈出,文风鼎盛。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被很多潍坊人所知道的,老潍县四大家族:郭陈张丁

当时的潍县城,以大十字口为轴心,向东西和南北辐射,分别是东门里大街和西门里大街,以及县衙门大街和田宅街。大十字口往南一点的路口,是小十字口,它的东边是郭宅街,往西是布政司街,再往西就是增福堂街。其中郭宅街和增福堂街分别住着四大家族中的郭家和陈家。

郭 家

潍县名士多出郭家,论科举排行榜,“郭家科名如星烁”。郭家雄踞整个郭宅街。郑板桥在潍做官七年,与郭家两兄弟私交很好,时常来到郭家的“南园”喝茶聊天。说起这个南园,最早是明代名臣刘应节的私人园林,后来卖给郭家。在与郭氏两兄弟交往的日子里,郑板桥非常喜欢这个南园。他在一幅《题巨幅竹图》上题诗云:“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今日写来还赠郭,令人常忆旧华轩。”诗中的“郭家园”即郭家南园。

《潍县志稿·营缮志·园亭》载:南园,在县署东南天仙宫东,原是明嘉靖名臣刘应节的庭园。天启年间归户部尚书郭尚友,增构旧华轩、知鱼亭、松篁阁、来风轩诸胜。后郭一璐又复加修葺。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四十首》中还有专门描述郭家南园的一首诗:“连云甲第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是处池塘秋水阔,红荷花间白荷花。”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郭氏家族和郭家南园的真挚感情。

关于郑板桥与郭氏兄弟的友情,清末金石学家郭麐在《潍县竹枝词》中赞道:“南园修竹几千根,贤宰时携客到门。最是拂衣归里后,逢人犹问旧华轩。”后人研究潍县历史文化时,发现总绕不开郭麐这个人物,他的贡献不仅在于金石收藏、考古诗词和书法鉴赏,还在于地方史志方面。他一生创作了一百零八首《潍县竹枝诗》,并加以自注,所写地域颇广,不仅潍县城里,还有寒亭禹王台、寒浞冢、麓台秋月、大于河畔等,涉猎范围大,不仅写潍县百姓生活,还有石桥、风筝、潍县萝卜、酿酒等等,其数量之多,一百余八首,甚至比潍县知县郑板桥大人的四十首竹枝诗的两倍还多。

陈 家

增福堂街东首是陈家宅邸,清代道光年间这里住着陈官俊陈介祺父子,陈官俊是道光帝的老师,而陈介祺有“陈大花翎”之称,更是以收藏金石和珍贵的毛公鼎而名列天下,被认为是当时收藏界第一人,现在的万印楼和十钟山房,更是见证了陈介祺收藏金石所付出的心血和毕生精力。

陈家最早并不是在增福堂街,一开始在北门大街,这条街以前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叫做:翰林院街。为什么呢。,这条街曾经住着声名显赫的陈家,从陈介祺的父亲陈官俊开始,在嘉庆十三年中进士,然后陈介祺在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他的堂兄弟陈介猷在咸丰二年中进士,这样不到五十年,陈家三位进士都曾在京都翰林院任过编修或庶吉士,潍县人就为这处住宅起了“翰林院”的雅号,陈家住宅所在的这条街就叫做翰林院街。

当年陈介祺辞官回到潍县后,因北门大街的祖宅“翰林院”已住满了人家,为了不与别人争房产,便在增福堂街买地另建新宅第。北门大街南段因为身世显赫的陈家,而有了些许历史底蕴。在北门大街南段西侧是北门大街小学,从小学往北,在城隍庙街斜对面,有一条往西的巷子,这就是撞钟院老过道

张 家

说起西门里张家,有一位历史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清代朝廷重臣,广东福建巡抚张兆栋。明清潍县,城里西门大街,居住诸多名人高官,比如明朝名臣刘应节,在西门大街有住宅,他告老还乡,回到潍县,大兴教育,变卖西门大街住宅,投资兴建浮烟山麓台书院;明代天启进士亓玮,住宅在西门大街三条过道,而清代广东福建巡抚张兆栋的住宅和他的颐园就在西门大街路北,九曲巷往西,今天的潍城区教师幼儿园附近位置。

西门张家,在当时老潍县,也是举轻若重的四大家族之一。张家住宅几乎雄踞大半个西门大街,其家族人才辈出,身世显赫,张家在清朝中期,祖孙三代出了四名进士,逐成名门望族,其中以张兆栋官阶最高。清代光绪初年,张兆栋在南方做官,公务在身,命弟弟张兆椿回到潍县西门大街路北,盖住宅,并在宅西建园子。园中叠山注水,筑台绕榭,种植名花贵草,翠竹环绕,逸趣至极,颇有几分南方园林的样子。

时过境迁,明清潍县大多私人园林,由于种种原因,加上年数久远,或者荒废,或者拆毁,曾经奢华一时的颐园也不例外。颐园的废弃时间不详,但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不见有关对颐园的记载了。

张兆栋为官清廉,在官场和民间有着不错的口碑,他热爱家乡人民,在任广东巡抚时,适值潍县遭饥荒,曾由海道运粮赈济。他关心家乡教育,曾捐资修葺圣庙,兴复潍阳书院等。邑人私谥“文端先生”。研究老潍县教育,似乎绕不开潍阳书院,作为老潍县城里的一座书院,吸引了诸多学者文人,当时坐落在西门里大街东首路北,今天的电业大厦西邻不远的地方。

丁 家

一说起老潍县四大家族中的丁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胡家牌坊街那座全国有名的十笏园。十笏园最早是胡家的,后来卖给丁家的丁善宝。丁善宝作为当时的潍县首富,以重金购来,对它十分喜欢,在砚香楼的基础上几次重建,形成后来的规模。所以十笏园被称作“丁家花园”,整座建筑坐北向南,青砖灰瓦,主体是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占地较小,喻若十个板笏之大而得其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十笏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丁家,除了十笏园,在大十字口往南,过了小十字口,在路西还有一座建筑,也是远近有名,它就是今天的小黄楼,位于中级法院对面。小黄楼的主人当时是丁叔言,日寇占领潍县,小黄楼被当做日寇高官指挥所,后来国民党接管,继续当做办公场所,还在此关押很多共产党员,潍县解放时,小黄楼被当做共产党领导作战指挥所和居住地。潍坊特别市第一任市委书记曾山同志和华东司令员许世友将军都曾经在小黄楼住过。

丁叔言有个弟弟叫丁锡田。丁锡田可是潍县地方史志的集大成者,他重视教育,著作颇多,爱好收藏,酷爱地方史书,后来受同学之托,干了一件大事:民国期间,筹集编纂《潍县志稿》。这可是功德后世的一件事,《潍县志稿》的整理编辑,为我们今天研究潍县文史带来极大的便利和宝贵的财富。

从现代人眼光来看,不管是郭麐陈介祺也好,还是张兆栋丁锡田也罢,都让我们满了尊崇之心,他们这种对学问的不断追求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抄袭

一切不打招呼的转载,视为侵权

如果喜欢他的文章,就关注他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