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微言大义
充电器忘在学校图书馆,笔记本没法充电,只好回来看看书籍。读坛经既有收获,也有困惑,一并写下,拿着旧的笔记本。
我读的很快,从行由品已经读到机缘品,因为很多内容早就熟悉,比如慧能那一句非常有名的本来一无物,何处惹尘埃。人人心中皆有成佛的可能性,与身份高低贵贱无关。还有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闻者心动,这些典故早有耳闻,也仔细想过。我当时的理解就是,世界是感知的世界,即使它客观存在着,也难免不受人主观情绪的影响,以及感知本身的局限性影响。所以我匆匆翻过去了,疑问品第三提到了功德,对于功德的衡量,考察的是行善施舍的目的,如果抱着福报的目的,那就还是执迷不悟。这些在思考助人为乐的时候,也曾想过,我当时还有一个考察点,就是施舍者本身财富的多寡。这些细细说来,没什么特别费解的。
直到看到了机缘品第七,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忽然停住了,觉得这解脱之道着实费解。心是指人的思维活动,曾经的念头生与不生都已经在心中。后续的念头既然产生了,又为何不让它消失,计较起来,不也是一种我执。再看后面,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觉得慧能正要向法海解释的时候,他突然话锋一转,说这个历经无穷的劫数也说不完的。就说了四句话,即心名慧,即佛乃定等等,让法海持戒修行。
读坛经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感觉要点出什么的时候,突然就停止了,没有完整的逻辑和分析。我的感觉就是,慧能似乎说,各种想法情绪因为各种情境以及自己的诉求而产生,但是我能超脱于这些,不因为失去而懊悔,也不因为拥有而担心失去。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出自己长久以来的疑问,既然一切不生不灭,那我为什么还要写下这些文字,慧能为什么还要传道呢,别人领悟不领悟,对你来说不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梦幻泡影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