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封泥的面世,不仅是文物考古工作的一项重要发现,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文字系统的内容,秦封泥上的印文是中国古文字的重要分支之一,是研究古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字古文字的重要财富。
秦代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秦始皇及群臣推行的“书同文”之措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汉代的总结来看,秦对汉字的统一,并非局限于小篆一体,而是从偏旁数量、偏旁位置、基本笔划及数目、字形结构上做了整理规范化的工作。秦推行“书同文”的成果,便是依书写铭刻用途的不同而形成的秦八书,即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加以总结的: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等等。秦封泥上的文字,显然是继承了不其簋、秦公诸器、秦公石磬铭、石鼓文的传统,与同时期的纪功刻石相映成辉,表现了属于古文字系统、贴近小篆的摹印篆的风貌。“隶书”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一种书写文字,早期结构中有“古文字系统”的影响,可称为“古隶”。约在秦朝或稍早的时候,隶书已基本摆脱了上述“古文字系统”的影响,而成为独立的书体。隶书成为文字的最重要的表现是秦隶的完整、成熟及隶书在西汉时期的普及。对于这一问题,秦封泥中的表现比较复杂,秦封泥的文字中所能见到的隶意并不多,有的封泥文字具有少许隶意,但更多的则见不到隶意。而秦印之中则有一些,尤其是私印中已经出现了文字隶化的现象,比如1975年秋出土于湖北江陵凤凰山七十号秦墓的“泠贤”印,此印有两枚,为战国时期秦晚期之物,但两枚印字体显然不同,其中一枚印的印文是完全篆化的文字,另一枚印的印文则具有了秦隶的某些明显的特征。隶书在当时印章、封泥中的表现还是不足,究其原因,秦封泥上的文字主要是反映公印的内容,公印有其一定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即便是私印,也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稳定性;而秦隶作为一种新兴的行用字体,主要应用于文书的书写,或用在相对活跃的场合。战国时代隶书的不严肃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字形、偏旁的选用及偏旁选用的位置,这些是不是完全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探究。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说道,“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又在说王莽时期书体时曰:“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这王莽“六书”中除了隶书,大概都属于秦篆的范围。而秦封泥上的文字又属于秦篆大范围中的标准字体。大部分秦公印封泥文字,应该是标准的秦篆,更能代表当时官方的正式字体。秦刻石文字是汉字古文字系统之一支——“秦系文字”的重要资料,秦统一后,秦始皇巡行天下,在峄山、泰山、琅玡台、芝罘、碣石、会稽等地刻石铭功,这些都是研究所谓小篆的最好资料。一般认为,秦小篆主要体现在这几通刻石里面,比如琅玡山刻石、泰山刻石及现代本子中的芝罘刻石、会稽刻石等。但是这些刻石的面目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会稽刻石应当是后代人的摹写,已经不再具有强烈的秦味。秦“半两”钱币有些篆意明显,但文字太少;东周及统一后的秦金文中全部具有篆意的不多见,包括秦始皇二十六年(221)、秦二世元年(209)诏版文字,都参以隶意,或篆里隶表;秦的刻划陶文、简牍文字,恐怕也都不能作为“秦篆”的典型作品。在秦公印数量并不太多的情况下,现在人们能见到的具有明显秦味的字体,同时字迹遗留比较多的,并且足以能够编辑为字典“秦篆”的,就应当是在秦封泥的这些文字了。必须指出,目前见到的秦私印及秦私印封泥的数量不少,秦私印实物中文字“隶化”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与当时公印有很大不同。可是秦私印封泥中,文字“隶化”的现象几乎不见。笔者认为,存世的秦私印实物中,有相当部分是随葬用印,以快捷的隶书刊刻文字,并不用于打制泥封,所以封泥中见不到此类印之遗蜕。用于打制封泥的私印,必然是实用印,而实用印文字是不能“隶化”的,所以秦私印封泥已然见不到隶意。在这里,不得不多说一下秦文字对汉字发展的重要贡献。秦王朝用经过系统规范整理的篆文总结了全国文字,不仅基本消除了之前各国各地“文字异形”的现象,而且使古文字异体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汉字经过秦代规范整理之后,基本上走向定形,为后来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秦篆所创立的一些字体规范原则,一直沿袭下来,后来兴起的隶书和楷书,虽在个别形旁简化方面又有所发展,但基本结构都是照秦篆的原则隶定的。从目前发现的秦封泥来看,都是阳文文字泥面,阴文印章抑盖所为:换言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阳文文字印章做成的凹下去的阴文泥封泥面,反映出来的都是阴文印章做成的,这个值得引起注意。有一些私印封泥中出现了阴阳合文,比如说印文为“公孙□”的,“公孙”二字是阳文的印做成的凹下去的封泥面文字,其他字在封泥上则是凸起的,原印应当为阴阳合印。这些私印封泥到底是秦的还是汉初的及其所表现的艺术风格都值得进一步探讨。秦封泥文字,是汉字古文字阶段后期的重要代表,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秦封泥文字是摹印篆的具体、典型的体现,是中国印章汉缪篆、隋唐盘条篆、宋明后期缪篆发展的必要基础。秦玺印与封泥,基本上全面地承袭了战国玺印的特点,并向汉代玺印、封泥转移过渡。秦印封泥、汉印封泥,前后相续地造就了中国古代玺印文化与玺印艺术数量与统一风格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