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第二十方:新加汤

《伤寒论》——113方

第二十方——新加汤

复习提纲

太阳八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注解;发汗后,身疼痛者,此为汗后,表未得解,依然身疼;脉沉迟者,此为阴脉,此为汗泄经阳,而见里虚之脉。

1  外感伤寒,经脉寒涩,所以加生姜行之,以助桂枝,通经解肌,这也就是感冒之后喝姜汤的意思,生姜行肌腠经脉之寒涩。发汗之后,汗出却夺营血之燥,营郁不行,以芍药行之。还是汗出,经阳外泄,而见里虚之沉迟,人参补经阳而生津,以起里虚之沉迟。经络寒涩,加生姜行之。芍药加一两,行营血以疏肝,以助生姜辛散,生姜加一两,行经络之寒涩,以助桂枝,通经解表,人参补肝脾之阳,助生姜芍药,以起里虚经脉之沉迟。芍药加生姜、人参,就是行营血而充经脉,起经脉之沉弦。

白虎汤加人参,就是补气以化津;新加汤加人参,就是补肝脾之阳行经脉之气,以起经脉之沉迟。人参这味药,就是补气以化津,津化于阳。汗出则津泄,汗出则阳泄,人参一味,补气补津又补阳。此所谓的气津与阳,皆是因汗而亡。

这个提纲身疼痛,是汗前之伤寒痛,还是汗后之里虚痛?我还是认为是汗前之寒伤。所以桂枝辛,通经解肌,加一两生姜,行经络之寒涩,以解身疼痛。这更像是桂枝汤证,而误用了麻黄汤的变症,汗不得法,所以汗后不愈,表也不能解,经阳外泄,而又见里虚之沉迟。

2  黄师解桂枝汤之生姜,调脏腑而行经络,此在太阳病,我们先把“调脏腑”去掉,只留下“行经络”,这样就更好理解,生姜在桂枝汤中的药理作用。这也就是《长沙药解》生姜;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的意思。这也就是感冒之后喝生姜茶水暖暖身子的意思,以其辛散,而行寒之滞。配伍桂枝,就是助桂枝解表。生姜的药理作用,是温血海而行经脉。太阳外感,简化成行经脉。经络寒涩,营卫不通,生姜温之,则流利无阻,以助桂枝解表。

芍药与大枣,就是解太阳的营阴,桂枝与生姜,就是解太阳的卫阳。生姜桂枝,是发寒之品,芍药甘草,是调正之品。外感中风时的桂枝汤,尽量不要说生姜与大枣,是补脾胃,虽然笼统的论,也是没错,但若细论生姜,还是行经络之寒涩,细论大枣,还是行经脉之营血。此也就是营卫互根,营行于脉内,卫行于脉外,行则俱行之义。有血无气则不行,有气无血也不行。(此观历节病理,营血寒涩,卫不独行病理。)

1吉益南涯医案——救逆

《续建殊录》曰: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予以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帖,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使服之,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于是请治于先生。先生诊之,心下痞硬,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帖,冲气即降,大便通快。经过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二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皇汉医学》汤本求真

求真按:不用下剂而使大便通快,此中药方之至妙处也。

论;大便秘结,所以气逆不降,则见头眩。备急丸就是大黄巴豆干姜,泻下之药。加倍而量大,虽便通得利,但过利亡津,则津血不行,木郁则身疼,所以身体麻痹。过利亡津,不能治本,反标更盛,大便复结,上逆益甚。换医诊之,是以燥屎理论,而攻便结不通,投大承气汤,一服不下,又服三帖,下利如倾盆,(中药当西药用了),此如一诊,如出一辙,身冷痛而大便复结。此是以身冷痛,而用新加汤,桂枝生姜,通经解肌,以止身疼,人参补肝气之气,以外行经阳之气。芍药行血而疏木,以行疏泄之令所以大便得通。

本案大便不通,就是一芍药甘草证,营血不行,则疏泄之令不行,肠以燥金之腑,糟粕不泄,则结如石硬,窍涩便难。营血不行,则木郁而贼土,在以地黄滋腻,是虚其虚,则升降倒行,心下痞硬。

2 外感加内停经

松田部妻,年三十余,发热二三日,身热骤退,口鼻清冷,四肢微厥,诊脉难以摸索,头出冷汗,时或呕逆,按其腹状,心下痞硬,脐腹拘急颇甚,自言月经不来已两月,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明日蒸蒸发热,遍身出汗,疹子从汗出而拘急未安,兼与浮石丸(方中有芒硝)约三四日,月利而倍常,疹收而后复常。《麻疹一哈》

求真按:本方兼用浮石丸,不如本方合用桂枝茯苓丸加大黄为佳。

论;本条是有外感,内又闭经,所以外感病后,症比较杂。本条医案,好像没有用新加汤提纲症,从外感论治,用桂枝汤也行,新加汤,用了人参,更能助营卫外发。脉难以摸,适合加人参。蒸蒸发热,遍身汗出,疹子从汗出,此是表解,而拘急未安者,此是闭经之瘀血与外感营郁之血热相合,芒硝通瘀而泄热,三四日,月利而倍常,疹收而复常。

外感发热二三日,身热聚退,四肢厥冷,此症较杂,可以变化出很多症来。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

  • 麻黄人参芍药汤方歌趣记歌诀与方解

    麻黄人参芍药汤   内虚感寒 麻黄人参芍药汤 桂枝五味麦冬襄 归芪甘草汗兼补 虚人外感服之康 药物组成:麻黄10g人参10g白芍10g桂枝10g五味子5g麦冬10g当归10g黄芪15g炙甘草10g. ...

  • ​二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沉是重按才得,迟是跳动的次数缓慢。)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原文62

    ​二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沉是重按才得,迟是跳动的次数缓慢.)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原文62 [郑论] 据称发汗后,身疼脉迟,明是里分有寒也.汗则表阳被夺,而内寒卒起,闭塞 ...

  • 中医每日医案(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

    宋某,女性,35岁. 2个月来,每日下午发热身疼.头痛.臂及背拘急酸痛,发热后汁出恶风明显,纳差,乏力,舌苔白润,脉沉迟. 处方:桂枝10g,白芍12g,生姜12g,炙甘草6g,大枣4枚,党参10g. ...

  • 伤寒论113方速查(很强大)

    太阳上篇 计一十四方 桂枝汤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五苓散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肉桂 桂枝加附子汤 于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 桂枝加桂汤 于桂枝汤内加桂二两 桂枝人参汤 桂枝 人参 甘草 白术 ...

  •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1.桂枝汤 5味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 ...

  • 【中医】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八月阅读排行榜 [西医]解剖学大图版 [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名方精选 [中医]中医金句100条 [中医]中医治病法则120条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表[内附口诀] [中医]傅青主女科方解歌诀总结版 [中 ...

  •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 ...

  •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导读:本文总结了<伤寒论>113方方药组成与煎煮方法服药禁忌等,且后附有汉代方剂剂量与现代的换算.值得收藏与分享!经方是我们中医人的财富,不可弃之如草芥,亦不可束之以高阁!有老师感叹,现在 ...

  •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 经方派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 ...

  • 伤寒论113方集锦

    伤寒论113方集锦

  • 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 ...

  • 速查版:伤寒论113方(内含图片速查版)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太阳上篇 计一十四方 桂枝汤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五苓散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肉桂 桂枝加附子汤 于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 桂枝加桂汤 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