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心理学·万法之中,烧香为首(四)
第三阶段为普及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斋戒与道教斋醮文化之普及,香之使用也开始普及起来;不过真正普及到民间,是在隋唐以后。
这个阶段,烧香普及之原因有二:一是“西香”(西域)被“南香”(两广、海南)所取代。《香乘·卷一》记载:“迨炀帝除夜,火山烧沉甲煎不计其数,海南诸香毕至矣。”南香之大量涌入,使香价降低,为普及提供了物质准备。二是佛道二教从六朝以来大发展,轮番跻身于国教之至尊地位;道教与佛教都尚香,“返魂飞气,出于道家;旃檀枷罗,盛于缁庐。”(颜氏《香史序》)两教信徒焚香之势汹汹,风气大展,造成烧香走向普及化。
但此时儒教谨守烧香仅用于祭祀之陈规,与释道二教时相冲突,而使繁盛之香事略为减色。
与烧香的普及同时发展起来的,自然是烧香的器具。(南朝· 梁)陶弘景《授陆敬游十赉文》曰:“今故赉尔香炉一枚,熏陆副之,可以腾烟紫阁,昭感上司。”
从烧香至焚香,又至熏香,使得香与高雅之意境融为一体,文人们也开始歌诗赋文,专门写香。晚唐诗人罗隐绝句《香》道:“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楼春。”沉水,即沉香,与即薰陆香齐名。
文人雅士加入焚香的队伍后,关于焚香的文学作品就多起来了。例如(北宋)陈与义《焚香》曰:
宋代以后,三教融合,烧香之俗,也便御风而行,为大家一致崇尚,香道也自此产生。(明)屠隆总结道:
香之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塌帖,挥尘闵吟,温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护,焚以熏心热意。谓士助情可也。尘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蔼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特别是在中国东南地区,三教融合之风最胜。理学与心学先后兴起,三教圣人往往被百姓请在同一个大堂内,似乎儒释道要共同治理天下一般。东南沿海一带之人,上山下海,希望得到更多的神明护佑。因此,从士大夫、文人到贩夫走卒,对于烧香拜“老爷”,就变得越来越普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