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好李焕英》:不要做一个让女儿内疚的妈妈
电影《你好,李焕英》的故事情节简单却耐人寻味。女儿贾晓玲从小就没给妈妈省过心,在妈妈遭遇意外车祸后,她悲痛难言,趴在病床前失声痛哭:“我当你一回女儿,连让你高兴一次都没有过。”处于崩溃状态下的贾晓玲,竟意外穿越回到1981年,和年轻时的妈妈李焕英相遇,成为好姐妹。贾晓玲想尽办法让妈妈更高兴,付出种种努力想要改变妈妈的命运,即使代价是让自己不出生在这个世界上。
目前这部电影的票房和口碑都非常可观,贾玲第一次当导演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得益于她的真诚和真情实感。正是因为母女间的这份简单、纯粹、真挚的情感内核触碰了人们内心柔软的地方,打动了千万观众。再反观春节档的其他几部影片,我们可以发现,真情实感胜过一切特效和技巧,情感的传递才是第一位的。
但是在看过贾玲的同名小品和电影之后,我们也会发现,在小品和电影中隐藏着贾玲深深的悲哀,在意外丧失母亲之后她似乎一直没有完完全全的走出来,所以她一遍又一遍用自己的方式来哀悼自己的母亲。这部电影仿佛就是一个完成哀悼的大型心理剧。贾玲自己在采访中也说过,排了小品《你好,李焕英》之后,她觉得自己已经放下了一些,所以又用四年的时间再拍了同名电影。为什么贾玲会有这么强的动力呢?我想也许时因为在母亲丧失这个事件中,她的内心有十分强烈的内疚和自责。弗洛伊德在《哀伤与抑郁》中也指出:(丧亲)这种情感重负不能立即放下,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丧失客体投注的能量仍在精神上起着作用,每个在力比多中与客体相关的回忆、期待均在不断地重复、转译并释放。
电影中,大家从中感受到无私的母爱,特别是最后的那句“我的宝…”特别的打动我。但是大家也看到电影里女儿贾晓玲从来都没让妈妈高兴过,妈妈常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什么时候可以给我长点脸。”妈妈从女儿身上感受到的情绪也许隐含着失望,虽然妈妈给予了她最大的包容,即使她做了假的录取通知书,妈妈也没有发火。如此包容的妈妈,和“一点也不让妈妈省心”的孩子,似乎这样的孩子应该感受到妈妈最无私和最无条件接纳的爱,但贾晓玲却在内心中充满了对妈妈的愧疚和自责。所以穿越之后,使用了一切方法,让妈妈战胜王琴成为全厂第一个买电视机的人;让妈妈带领“打铁娘子队”去和“铁娘子队”比赛排球;千方百计地撮合妈妈和厂长的儿子走到一起……所有这一切,都是想让妈妈在今后过上不一样的人生。
为什么呢?因为妈妈的包容和付出,隐含着巨大的自我牺牲。电影中就有一个镜头,李焕英送女儿时,给女儿买了她爱吃的肉包子,可自己却在雪天舍不得车票钱而顶着凛冽的寒风冒雪步行回家。这样的母爱固然伟大,让人感激涕零,但这种过度的自我牺牲,会在无形中给女儿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让女儿因无法满足母亲的期望(如成绩好,上名牌大学)而心生内疚。在母亲突然意外离世后,这种强烈的情感会让孩子自责、自怨,并且觉得自己应该受到惩罚。所以我们看到贾晓玲在母亲的病房里崩溃痛哭:“我当你一回女儿,连让你高兴一次都没有过。”弗洛伊德在《哀伤与抑郁》中指出:爱的客体丧失后自责为代偿的主要形式,它仍是表现对爱的客体渴求的一种形式。正是因为自责和内疚感如此之大,贾玲才一次次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对母亲的强烈情感。这个情结就像一个敞开的伤口,需要通过多次的努力来看见、宣泄、完成和修通。
但我想作为母亲的李焕英一定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一直沉溺在哀伤中,也不要自己的孩子因为自己的离世产生那么巨大的内疚和自责,那作为一个母亲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母亲是女儿的榜样,母亲一直在用自己的“身教”告诉自己的女儿如何成为一个女人。如果她自己都没有喧嚣而华丽的活过,又如何指望女儿可以过上精彩的人生呢!
我这里所指的喧嚣而华丽并不是指鲜衣怒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这一代人的时代限制,但是在任何的限制下,也可以尽量做成有价值的事情,把自己活成一个有故事的人。很多50年代的妈妈们这一辈子过得都不太好,但是他们也可以像电影中的李焕英一样给孩子传递自己的乐观、坚持、友善,传递那种即使在困难年代依然可以把生活过得活色生香的坚韧。
其次,不要过度牺牲,特别要梳理好自己的情绪。
过度的牺牲往往蕴含着对孩子过度的期待,这种“弱势控制”会让孩子备受煎熬。有的母亲还常常在生活的煎熬中,丧失了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把自己的焦虑、暴躁、不耐烦、冷淡、敷衍、鄙视等等情绪倾泻在弱小的孩子身上,这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看不见的伤害。
第三,遵循孩子心理成长的规律,特别是在孩子青春期之后,不必做一个完美的母亲。对妈妈的感觉是她不过冷,也不过热,感情不会太满,情绪也不会过激,她能原谅小错,也能宽容不完美,她不爱说教,更不会乱发脾气,她普通又不普通,她伟大又不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