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好了歌》一生不好了
其实,我对中国传统名著中,我最开始感觉好的书是《金瓶梅》,并不是我读了这本书,而是我读到介绍《金瓶梅》的作品的文章,说是中国第一奇书,比《红楼梦》经典。读师范学校,我的老师老甘特别喜欢《红楼梦》,一大段一大段的背给我们听,并拿红与其他古典名著进行对比,林妹妹的哭声总是占据了老甘的半个身位。至此,我相信,《红楼梦》比《金瓶梅》等作品更值得常读。
参加工作后,有了工资。买书是我生活的最大乐趣。关于红学的论文、诗词、金汝昌的著作集、石头记、刘心武说红楼梦及新时期各家出版社出的《红楼梦》,我都或多或少地购有。后来,我花了几个月工资,购来了《金瓶梅》的两个专著,与《红楼梦》对比阅读分析。
想想,无非如此,读罢之后,留下是感慨。
人过中年,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饱尝了酸甜苦辣,阅遍了人间百态,体会了人情淡薄如纸的世态炎凉。特别是直面现今社会,人们思想迷茫,信仰丢失,价值观念改变,推崇金钱至上,到处物欲横流,从而演绎出不少离经叛道、荒诞离奇的人间故事,更是深感世风日下,徒增不少慨叹,原来在《红楼梦》中早有定论。于是,《好了歌》成了我常记常新之作。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是的,人生如梦。甄士隐早年富足,经历了生活动荡后,晚年凄苦落魄。否及泰来,物及必反。甄士隐听了破足道人《好了歌》,他大笑一声,大彻大悟,和道人一起,飘飘而去。顿悟就是一念间。
一如: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人生如此,喜了又悲,富了转贫,半生喜乐,半世苍凉。世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到了老了,却才发现,争来争去,有些东西根本没有必要。人生本不苦,苦的是贪欲过多。不强求,不攀比,远离欲望的陷阱,知足常乐。
但是,中国文化素有传统。精神传承既是文化传承,更是核心价值追求。在中国,历来就是:
儒家一贯是入世之道,提倡入世拯救生民。然而入世的前提,是出世的境界,否则是无法做好入世的事的。圣人孔子入世,有的时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即便知道,不容易、难难难,仍然要去做。佛家则不然,佛家是主张出世的。当然大乘佛教也提倡入世修行,但是入世最终仍旧是为了出世,超脱一切。道家与儒家释家不同。道家的高明之处,就是站在门槛之上,你说他出世,他一步踏进来;你说他入世,他分分钟一步夸出去。所以说,中国宗教文化不明显,只是心中有信仰,人民有追求。儒家佛家道家,互相影响,互相包容,互相渗透。
所以,中国历代仕大夫,就讲求家国天下情怀,更是讲求君子悟本,也要求君子之道。文化情怀与家国担当则是三家共有之势和最大公约数。
读师范时,受老甘影响,特别喜欢《红楼梦》,爱不释手,爱屋及乌,也因此喜欢上了古代名著和写作。跛足道人念叨的《好了歌》,更是感慨良深,终生难忘。
今日再读,依然如此。世人都希望过神仙般的自在生活,但又念念不忘财色名利、娇妻爱子,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一种心理,人实在不可能做到两全其美,所以结局看起来有点悲剧。
当前,我的工作与生活,也面临一些变动。特别是在乡镇工作的五年来,家庭变故,生活变迁,思想变化,追求变格,让我对《好了歌》更是有新的深刻的理解。
今年,我已不惑,想想,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浮云。从古至今,无数人终其一生,都在苦苦追求功名利禄,可真能有所成就,能够青史留名的,毕竟是少数。即使生前轰轰烈烈,死后青史留名,那他们现在又在哪里呢?不过是被杂草淹没的荒冢一堆罢了。什么样的人物才能被后人永记不忘呢?那就是一心为民的人,一心为这个社会利益着想的人,那是圣贤,比如伏羲、文王、孔子、释迦牟尼佛、等等,人民永远都不会忘掉。特别是我回头整理收集过的县志材料长编,更是有这种感觉。资料长编之中,偶有几句纳入志书,鲜些表扬在字里行间,已是大部头的出彩有之处,大江大河中有浪花朵朵。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但是在全面小康的今天,最难过的关卡,还就是财色二字。人之初,性本恶,贪与懒、享受与欢乐则是人之根本。古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很多人就是死在对金钱的贪婪上,越多越想要,不懂得知足,最后变成金钱的奴隶,彻底失去生命的自由,甚至因此而丧命,这是为财而死的。另外,古人说“色字头上一把刀”、“英雄难过美人关”,这个“色”字是最危险的,也是最诱惑人的。沙场上战无不胜的英雄豪杰,可能在百万敌军面前都毫无惧色,最后都过不了“美人计”,三十六计中,美人计屡试不爽,总是有原因的。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百善孝为先,在利益面前,孝与善又值金几何?古来痴心父母多,孝子贤孙谁见了?父母对子女的爱,那是人世间最真挚的爱。然而,更多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只有在自己也为人父母的时候,才能感到父母对自己的慈爱之心,而此刻,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人们经常感叹说:“子欲养而亲不待”。
《好了歌》真好了。道出了世人的贪念,大多都不能脱俗,都不能离开功名、利禄、妻子儿孙。虽然表面看《好了歌》更多是是那种颓废的、厌世的、悲观的、虚无的、宿命的处事观。可是谁解其中真味?斗转星移,世事变迁,人生轮回,物是人非,谁能明了这是与非?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好了歌》所描述的无非就是更加真实与更加直白罢了。
回过头来看,儒家讲知足而乐,佛家讲随遇而安,道家讲自然无为,其实道理都一样,就是说为人处世,不要太过执着,不要妄想太多,一切顺其自然便可。古人常说“物极必反”,“好”到头了,也就马上“了”了;一切均“了”到头了了,也就变“好”了。这是自然规律,就像天地运行、四季变化一样,它是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没有永远的“好”,也没有永远的“不好”,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遵循推崇的“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2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