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六条明智思考的方法,你做什么事都会比别人做得聪明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的智商水平,只是处于正常,却还没有到达超常这个程度之间。
那为什么有些人做事看起来比我们聪明,而且更容易成功呢?最大的原因,也许是他们掌握了一些我们未曾了解过的“经验智慧”,从而让他们在做事时少走弯路而已。
换言之,只要我们懂得主动去学习一些,能让自己变得更明智的思考方法,那我们就能用更聪明的方法去做事,也就更容易达到目的了。
以下这六条明智思考的法则,就能够这样帮到我们。
法则一,警惕信息错觉
现今时代,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但即便如此,我们真正能够从中学到的东西却很少,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当我们长期浸淫在各种消息报道当中,我们的精神就会受到影响,就好像糖对于身体的影响一样,尽管可口,也容易消化,可是长期下去却会对我们身体造成伤害。
我们的大脑对于那些骇人听闻、与人物相关、哗众取宠和变换快速的刺激会有着强烈的反应,而对于那些抽象、复杂、需要解释的信息,则只有微弱的反应。
所以很多信息的制造者,都会利用这一点,让我们的思维和心理不知不觉受到这些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想一想,你在网上接收了这么多信息,你以为有用,但实际有多少信息改变了你?
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阅读那些长篇,有相关背景和足够论述的文章和书籍,这些文章和书籍,会给你提供大量有逻辑关联的分析,当你学习这些分析,你会更容易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
试想一下,你想开一家奶茶店,你愿意听信奶茶加盟店的宣传文案,还是相信行业运营的分析报告带给你的看法和思考?
法则二,单一因果谬误
每个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很多事情的发生,不仅会有一个原因,有时还会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的原因,但我们总是试图将事情归结到一个原因上。
对于这一点,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的一段话,就说到点子上了:
“当苹果成熟,它会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会掉下来?因为地心引力?因为它的茎杆枯了?它的果肉糜烂了?因为它太沉了?因为风把它吹下来了?或者因为树下的男孩想吃它?这里面没有一个唯一的原因,而是所有原因综合所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犯下这种单一因果谬误,一对情侣离婚,总有人归因哪一方比较渣,哪一方是受害者,但却忽略了两人相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和冲突。
因为当大家能够用一个原因去解释到某个问题时,我们就会倾向停止继续寻找其他原因了。例如谁成功,是因为好运;谁失败,是因为不努力等等,而没有想过背后的其他因素。
所以,想要更好地思考,避免陷入单一因果谬误,我们最好尽可能找到一件事背后会出现的全部因素。
例如你想开一家奶茶店,除了有足够的资本,你还需要留意其他哪些事情呢?产品质量、选址地点、店铺装修、广告宣传等等等等?
法则三,留意正面效应
先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
有两组数列,数列A为:714,847,431,647,394,341,064,949,这一数列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没错,这列的每个数字都包含数字4。
数列B:349,851,274,905,775,083,854,118,这组数列,又有什么共同点呢?你会发现,寻找这组数列共同点会更难,因为答应是在数列数字里没有存在的6。
从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在寻找“不存在”的东西,要比找到“存在”的东西难得多。
换句话说,“在这里的”比“不在这里的”我们看得更重要。
因为我们很少去考虑没有发生的事情,对于不存在的事物,我们是盲目的。这就是正面效应对我们的影响。
例如我们现在是“成功的”,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忽略还没有存在的“失败”,从而不懂得做风险管理。而我们现在是“失败的”,我们也很容易被失败影响到自己,而想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成功。
我身边的例子是,我去朋友的餐厅吃饭,在顾客不多的情况下,各个员工的协调工作都做的井然有序,但一旦顾客人数爆多,各个员工就开始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了,导致客人怨言颇多。
因为他们并没有考虑到,餐厅火爆的情况下,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由于没有相关的演练和安排,自然做起来就更吃力。
所以结论就是,我们千万不要被眼前已经发生的事情所蒙蔽,多想一想那些暂时不存在的事情,学会做风险管理。
法则四,避免能力错觉
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名人,诸如马云、马化腾、王健林等人,你认为以他们的能力,现在白手起家重新创业,可不可以再建立出另一个与阿里巴巴、腾讯齐名的企业呢?
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不”。他们可能会成功,但成功的程度很难好像今天这样。因为我们都知道,在某些领域,运气比实力更有决定性。
我并不是说,努力没有用,成功肯定离不开天赋,离不开辛勤工作,但有时候我们不禁自问:能力和勤劳,是不是决定成功与否的条件呢?尽管它们都是必要的,但有时很可能不是决定性的。
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经说过:“很难想象,人们会争先恐后地购买商业巨头出版的书籍,这些书的质量平均起来也只比偶尔情况好了一点点而已。”
看这样的书,你认为我们会成功吗?
有些领域,完全靠技能就可以做到很高的位置,诸如飞行员、医生、律师等。但也有一些领域,尽管需要能力,但能力却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
例如你非常有能力开一家公司,但缺乏相应的市场环境,这时你的努力,对于成功就没有决定性了。假如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觉,就很容易对现实有各种的抱怨。
所以,当我们要努力时,应该要遵循两个法则:第一,按照领域制定的规则去努力,例如达到多少分才能上好的大学,你就要以此为目标努力;
第二,懂得识别哪些因素是靠自己可以决定,哪些则不然。例如我在头条写文章,就算写得再好,也未必能够挣到大钱,毕竟这是平台决定,但我知道如果持续写出好的文章,那么平台给我挣到钱的几率就会增加,这也是我可以决定的地方,然后朝着这方面努力就行。
结论是,我们可以对摆路边摊的大爷保持应有的尊敬,但对于某些明星所谓的成功,就不要太认真了。
法则五,运用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
实验人员把几个月之后将面临难度很高毕业考试的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学生要集中地想着学期中的一个聚会,第二组学生要集中想着毕业考试,第三种学生要集中想着毕业考试,并且自己制定出具体的学习计划。
然后,实验人员要求这三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pa”来造词。一些学生拼出了“panic”(恐惧),另一些学生可能拼的是“party”或者“Paris”。
这个实验,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无意识中在想着什么。
结果是,第一组学生几乎没人想着即将到来的考试,第二组学生除了考试之外,几乎想不到其他内容。而令人惊讶的第三组学生,尽管他们集中精力想着毕业考试,但他们的头脑很清醒,没有沉重的思想负担。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会一直记着那些还没有完成的事情,直到我们有了明确的完成任务的计划。例如你在看书,突然想用手机查找什么资料,如果你迟迟没有行动,那你对于用手机这件事,就会一直心心念念。除非,你已经完成了它或者有一个完成它的具体计划。
换言之,想要让大脑变得更加清醒,懂得去制定一个很好的计划就足够了。这就是蔡格尼克效应。
所以当你思维很混乱,总是觉得要去做些什么事,把想法明确写下来,让这些想法变成一个可以被执行的计划。
一旦你这样做,你大脑就会腾出空间留给其他事情,你的思考也会慢慢变得清晰、有条理起来。
当然,最好用具体的语言写下来,这样才会有帮助。好比我在头条上写文章,如果我的计划是“每天要写一篇文章”,那么我一整天对此都会感到很烦恼。
但是,如果我对此有具体的步骤,如先构思文章主题,再去搜集素材,接着铺排行文逻辑,最后写下开头,这样有一个清晰而具体的执行步骤,那么什么时候写这篇文章,我都不感到烦恼了,因为我为这件事制定了一个清晰的计划。
所以,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待办事项”,这样你做什么,大脑都会有非常清晰的思考。
法则六,切勿陷入专业偏见
一个男人创业失败,不久之后陷入绝望之中而自杀了。对于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
经济学家可能会认为,公司的经营方式有误,是这个人不会经营吗?还是对市场投放的资源不足呢?营销专家则会猜测,这位男士对于目标群体的定位是不是不太正确。
心理学家可以会觉得,这个男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无法接受外界刺激。而一个作家,则会思考如何挖掘这件事背后的前因后果,写出一个有价值的故事。
那么,哪一个人的视角,才是正确的呢?其实,一个都不是。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如果你唯一的工具就是把锤子,那么你会把所有问题就会看成钉子。”这句话,就是对“专业偏见”最好的概括。
我们很多人,都会受到这种“专业偏见”的影响。当一个人习得某种思维模式之后,他们就会经常用这种思维模式去看待问题。
想一想,网上很多喷子的言论,是不是大凡国家好的东西,就觉得外国的更好;大凡国家不好的东西,就认为国家就是这么不堪呢?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陷入自己的“经验偏见”当中了。
这种“专业偏见”或者“经验偏见”,其危险的地方就在于,自己这个领域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或许并不适用。但他们往往喜欢用这种思维方式,去分析世界上的所有事情,这很容易让我们陷入死胡同的。
所以结论是,要把我们的大脑当成是“瑞士军刀”,而且要相信,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一把完整的军刀。
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不完整思维模式的囚犯,所以我们要有意识为自己的大脑加上两到三个额外的工具——即你自身专业领域之外的思维模式。你对哪个领域不够了解,就去学习那个领域的思维模式。
当你的瑞士军刀越来越完善,你的思路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清晰了。
我们才会变得更加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