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瑰宝——平川杨氏宗祠

特别是宗祠主体建筑之一的百岁亭,用材巨大,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大方,其建筑有“华而整、坚而浑”的风格,集雕刻书法为一体,堪称一绝。袁嘉谷在撰文中则有“近之可以表太夫人之颐福,远之可以彰三迤之人瑞,内之可以藏海内纪盛诗歌古文之原编,外之可以收红旗玉案赤石金沙诸山川之胜景,然则百岁亭之关停鲜哉”之述。其中有袁嘉谷等名重海内的名家手迹,历史价值重大和艺术价值极高。堪与“唐碑宋碣”相媲美,能与“晴山堂”争辉。

中国许多宗祠均在解放后被拆掉,唯杨氏宗祠幸免。其原因之一是杨氏宗祠被改为国有粮库,由于皇粮国库神圣不可侵犯,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中逃脱劫难,其二幼年丧父,家贫失学,在家帮助母亲从事樵牧耕作。1910年,在大理76标服役的杨如轩胞兄杨如璧因不堪充军痛苦,独自潜逃回家。官府抓兵,殃及家人。年仅15岁的杨如轩为避免连累家人,毅然替兄充军,尽管如此,千长(负责抓逃兵之官吏)仍将杨如轩按逃兵论处,将其捆绑于平川街川同会馆一天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千长骑着高头大马,再加上两名小卒,将其由平川乡押解至宾川县城,长达120华里的山路,杨如轩一直被捆绑着,光着双脚走完,惨不忍睹。半晚到了县城,杨如轩请求千长为其松绑,谁知千长当即用皮鞭抽打他的头,骂道:你还死要面子。此时的杨如轩已两天没吃过东西,又渴又饿,但仍被关入县衙监狱。次日早上,杨如轩又被捆绑着,光着双脚,被押解到了100里外的大理76标。年仅15岁的杨如轩就这样开始了其军事生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