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解析“神使”人格:不要对别人太好,容易被“吸血鬼”依附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近期跟朋友进行交谈的时候,谈论到一个话题让我深受触动,她说,为什么我感觉我倾尽全力对男朋友好,男朋友都好像很不在意,甚至还会觉得我很烦?
当时的回答是:我觉得你在乎错了人,后来想了想,应该是说,我们把太多的情绪和生活常态放在了取悦其他人的身上,而对自己,好像并没有那么在意。
还有一种情景发生在“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在别人有困难或者心里不舒服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找到他进行倾诉,这样来说应该是很正常的朋友关系了吧,但是这些“朋友”,在真正发生了令人愉悦的事情或者说有什么好事出现的时候,甚至于出去玩耍的时候都不会带上我们,这会使我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这些人是真的把自己当做朋友吗?
曾经在一部文献中读到有一个被称为“神使(empath)”的词汇,这是由UCLA的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提出的一个有关于心理学中的代名词。
原意是指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对他人的感情和情绪有极高的敏感度和辨识能力,会很好地与他人的情绪产生共情反应,并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心理中,这样的人格很容易被当作倾听对象去解决他人的情感问题
他们有着强烈的助人之心,并不是说像讨好型人格一样去讨好处在关系中的人群,而是他们将这种帮助别人当作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甚至于会有一种帮助别人是自己的“使命”的错觉。
这样的动机也许是为了与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搞好关系,在自己所被需要的情况下也会很容易的产生“我和他的关系应该已经很不错了的”错觉。
“神使”这种人格其实在社交中处于一个较为边界的存在,他会在抛弃和被需要这两者之间反复横跳,因为在人与人的相处模式中,充当神使的这个人会自然而然的倾听与他相处的另一个人的所有不愉快和事件,这就很容易让另一个人产生一种自我暴露的感觉。
自我暴露的代价就是让人感到脆弱(Rubin, 1975),他们会对这个倾听者产生绝对意义上的恐惧和担心,而这种情况在会让神使这样的人格处在非常尴尬的情形内。

神使本身拥有强大的共情优势,这种优势使得他身边会吸引一些人群,希望得到倾诉和理解,但同样的,神使本身也会受到反噬。
因为他们这样高敏感的人群,在为别人解惑的时候,也许会让他们本身也陷入这样的情绪当中,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解决了别人,却解决不掉自己的问题。”
Judith强调,神使很容易遭受到关系中“情感吸血鬼”的利用。
当这类人出现了无法排解的难题的时候,他们会自然地找到神使,从神使身上汲取他们所需要的感情,并且去挥霍他们的善意,来达到自己被宽恕、被理解的作用,而这种感情被满足之后,神使就会被很直接的抛弃掉。
简单的解释就是,他们让神使倾尽自己的感情去满足他的情感需求,相对应的,当神使觉得他无法解决吸血鬼的需求的时候,吸血鬼会觉得神使变了,甚至会对神使本身的情绪产生影响。
曾经在《绿林传说》中就有一位这样的天使,为了解救人类而降落人间,因为他的本性和使命受到了各种各样人群罪恶的反噬,他的降生是在监狱里,这让他受尽了共情所带来的苦难。
他本身能够理解人类思维里的悲痛,这使他在一段时间内都痛不欲生,最后逐渐黑化的故事,每个人所承受的苦难都是不一致的,如果我们过多地为别人考虑,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这无异于在情感上的慢性自杀。
对别人好是一种美德,对别人友善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美好品质,我们可以作为一个倾听者或者助人者去生活,因为这种美德会使我们感到快乐。
但即使我们不排斥作为一个倾听者,但也要随时关注自己在这段人际交往中的感受,在对方的情绪压力和对我们已经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后,就应该及时止损。
照顾他人的感受必然重要,但我们应当建立的是一个完整的社交关系,在这段社交关系中,不仅仅蕴含着我们对其他人的理解和关注,更多的应该也是要得到来自对方的善意和反馈,也需要学会去辨识那些仅仅是为了我们的共情能力来接触我们的人。
共情能力是一种本能,但这个人所需要和欣赏的应该是我们本身。本身则包括着我们整个人格的方方面面,双方是得到接纳和启发的。
我们不仅仅需要理解对方,对方也应该给予自己温暖的目光。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Ricoeur, P. (1966). Freedom and nature: The voluntary and the involuntary, trans. Erazim Kohak.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