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到儒家的“儒”原来是一个人在洗澡。洗干净后,要去做什么?
关于“儒”字,我们也许从接在屯蒙两卦之后的需卦中获得一些启发。需卦的卦象是上坎下乾。坎为水,乾为天,所以,简单说需卦就是水在天之上。那么,水在天之上,怎么就是“需”呢?
水有许多存在形态,比如液体为水,固态为冰,气态之一(准确讲应该是小水珠的状态)为云。除此之外,还有雨、露、霜、雪、雾等等。其中云变成水的下降过程的状态称作雨。所以,“需”字上面的“雨”,自然也是水的一种状态。但“雨”下面的“而”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个“而”字是由“天”字变过来的。
当我们往前追溯到周代的金文,发现这个“需”字,下面果真就是一个“天”,后来因为“天”的篆字和“而”字很像,所以才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说文》解释“需”字时说:“遇雨不进。”遇雨不进就需要等待,所以,需卦中的需主要被解释为等待。
《象传》解读卦象时也是这么解读:“云上于天,需。”可是,《象传》接下来的解读就比较奇怪。《象传》说:“需,君子以饮食宴乐。”这个等待怎么与“饮食宴乐”扯上了关系?难道遇雨不进时,在等待的过程中饮食宴乐吗?
如果我们从周代的金文继续往前追,追到商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新的发现,原来这个“需”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腋下滴着水。这时候我们明白了,“需”最初是一个人在洗澡的样子。 “需”字最早的含义是洗澡或者濡湿的意思。它是“濡”字的本字。
不仅如此,这个“需”字,其实还是“儒”字的本字。“儒”是有资格参加祭祀的人,“儒”象征了一种身份。而在祭祀之前,必须要做的事就是沐浴,洗干净了才有资格参加祭祀。所以,“儒”就是沐浴一新,有资格前来参加祭礼甚至是主持祭礼的人。后来引申为儒士。
那么,最常见的祭礼是什么?就是《易经》卦辞中经常提到的“亨”,也就是享祭。最早的享祭,就是族人聚集在一起吃一顿大餐。所以,才有了象传的“君子以饮食宴乐”。而序卦九五爻君子之位的“需于酒食”,也是与此相关。
《周易》的特点之一就是反复取象,也就是反复变换角度思考。需卦既是等待之卦,也是儒者之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