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普通话其实是奴化的产物

国语即普通话,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普通话的形成其实是汉民族被奴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最早要溯源到蒙古人的入侵开始,到满清统治正式形成,最后的结果就是现在的普通话。

汉语方言常以地域大致划分为八大方言:官话方言、晋语、湘语、赣语、吴语、闽语、粤语、客语。官话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内部一致性较高。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0%。官话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八个次方言: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官话方言(广义的官话),流通在我国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

除北方方言以外的六大方言都是南方方言。北方方言内部差异较小,主要差异是语音,语音的主要差异是每个声调的调值不同。调值是各地方言相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也是区分北方方言各地差异的主要标志之一。有“阴阳上去”四声、也都没有“入声”。

今天的国语,即普通话也是胡语,普通话被正统汉人称为“金鞑虏语”,所以今天特别有意思的是,云南、贵州、四川人的语言跟淮河以北的语言与北京话同属北方语族,因为蒙古人率先把这些地方征服了。汉语包括粤语、闽语、客家、吴语等七个语族,北方话实际上是蒙古语、满语跟北方方言的融合,蒙古人先征服的地方说的就是北方话,而正统汉语接近粤语。

中国现在所谓的官方语言是被胡人奴化后的语言。历史上,中国北方长期受阿尔泰民族统治,所以北方话也就难免被阿尔泰化,从而丢失了大部分汉语方言所具备的特征,还带进来某些外族口音。比如大部分汉语分尖团音,普通话就不分;大部分汉语方言区分入声和非入声,普通话就不分;普通话的声调有四声:阴平、阳平、阴 上、阴去,而汉语的声调分为八声: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普通话的轻声,实际就是声调丢失,这种现象是母语无声调的蒙古人留下的特征;普通话中的儿化音非常多,也是其他方言所没有的。现在普通话与汉语相去甚远实际早就是汉语语言学的共识。比如,现在普通话只有平上去三声四韵,实际上汉语为平上去入四声八韵。还有,汉语无卷舌音,但有大量闭音节字,而普通话则有大量卷舌音,而少闭音节字。

金立国之时,西辽耶律大石立国于新疆中亚,对契丹汉人称皇帝(西迁之部属),对回鹘则称汗,其世袭汗号汉译"菊儿汗"或"古儿汗",我们可以认为在南宋前 期,"菊"于"古"读音在至少皇室官僚的汉语中读音相似。而懂得广东话的朋友应该也知道这两个现代普通话发音已经非常差别的汉字,在广东话里的发音仍然十分接近。同样的例子是,英语中的"turkish"汉字中的"突厥""土耳其"三者的发音在广东话中发音仍然非常相近。 

蒙古帝国征服了金国,再次为华北汉语带来了新的语言和文化入侵,汉族人口被大量杀戮,特别是华北地区90%的人口被屠杀,剩下的给蒙古人做奴隶的汉人,只有熟悉蒙古语才能生存。新统治者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支,上层汉族官僚不习蒙古语者是不可能站稳脚跟的。而在征服南宋的过程中,江南汉民进一步移居岭南,成了"客家人",而他们那已经吴越化的(或者本身就是吴 越语的)语言,经过当地汉人的影响,就成了岭南一带的"客家话"。最终大元帝国不考虑你说什么方言,只要不动摇大元帝国的统治就行。这个时候,经过阿尔泰蒙古语支入侵和影响的华北,首先在元朝大都形成了元大都话,这就是普通话的始祖。这个汉语受蒙满影响较深,是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学着讲的汉语,不论是用词还是读音上与汉语差别较大,也使书面语和口语脱节了。但是由于当时汉族被统治,所以这种不标准的汉语被当作了官话,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北方。而南方的客家话、闽南话、吴语、粤语却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成分。所以在语言学上,粤语,又称长安话,是隋唐时期盛行在长安一带的官方语言;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是隋唐时期盛行在河南洛阳的官方语言。戊戌变法时拟倡一条;就是恢复唐音,后来因故作罢。今天,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如果用普通话去朗诵,你会发现大多数唐诗有许多拗口不押韵之处;但如果改用唐音去朗诵,你就会发现非常地动听上口。除了南方方言,日语、韩语、越南语由于历史上受汉语影响较深,也保留了不少古汉语成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