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仅《红海行动》零头,奥斯卡最佳《水形物语》值不值得看?

3月16日,在奥斯卡夺四项大奖的电影《水形物语》登陆内陆大银幕。截止到3月16日下午1点,《水形物语》票房破千万,排片占比17.7%,相较往年引进的奥斯卡影片,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预估最后总票房将超过8000万,即便电影很难过亿,但发行方二十世纪福斯其实是毫无压力的,因为《水形物语》在中国卖的每一张票都是纯利润,电影已经收回成本了。那么就来分析一下,电影到底能赚多少钱,又值不值得看?

在90届奥斯卡上,《水形物语》13项提名领跑,最终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配乐和最佳艺术指导四项大奖,算是奥斯卡给电影的最高荣誉了。那么《水形物语》到底是一部什么电影?有哪些特点?

剧情科幻,主打纯爱

电影的英文名是“shape of water”,直译为水的形状。水是电影中最重要的元素和道具,导演想表达的,是水的和爱情一样,没有永远流动、没有形状。《水形物语》的故事背景放在冷战时期,军方捕捉到一个半人半兽的人鱼,关在一个巨大的水缸里,在这个机构担任清洁工的艾丽莎出于恻隐之心偷偷和人鱼建立了联系,并逐步发展出感情,两颗寂寞的灵魂找到彼此,艾丽莎决定帮人鱼逃出实验室。

虽然是冷战背景,但人鱼角色的出现给电影贴上了科幻的标签,不过导演没有向科幻元素上延展,只是通过人鱼跨物种的相恋,讲了一个纯爱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成人童话。因此,有科幻元素的《水形物语》说到底是一部充满温情和哲学意味的文艺片,单纯、善良的人鱼和暴虐成性的人类到底谁是怪物?这是电影对观众最直接的拷问,所以抱着看好莱坞大片预期的观众,对不起,《水形物语》不是你的菜,它只是一部故事老套,看完无惊无喜的文艺片,上映首日票房过千万,已经很出人意料了。

制片成本仅是《红海行动》零头

《水形物语》没什么大场面,特效镜头也不多,可是你绝对想象不到,它的总制片成本仅200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1.3亿,大概也就是《红海行动》的五分之一,要知道《红海行动》仅军事装备就耗资近2个亿了。而目前《水形物语》在北美的票房已经超过6000万美金,收回成本尚有盈余,所以中国的分账票房,每一分都是纯利润。

但是特效少、没有大场面的《水形物语》,画面一点也不粗糙,反倒感觉非常的精细,这要归功于摄影和艺术指导。《水形物语》的摄影师丹·罗斯特辛此前曾和导演托罗合作过《猩红山峰》,两个人的合作很默契也很愉快,这一次合作资金更加捉襟见肘,丹介绍说,《水形物语》算是小成本电仪,所以钱都花在了刀刃上,一直在和摄影器材、时间做斗争,在拍摄的过程中只能用小型的摄影机拍摄,更多的时候都是一台摄影机去拍出精美的画面,他们用最便宜的移动设备,尽可能的让摄影机动起来。为了节约时间,观众在电影里看到的多数场景,政府机构、街道、艾米丽的家里等场景,超过95%的戏份都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电影中的户外戏几乎一直在下雨,并且还有两场水中戏,又是怎么完成的呢?丹介绍说,大场景用了很多人工降雨,并且电影是在冬天拍,还要想办法让演员在雨中保暖,不然太冷了,同时雨洒了一会儿就会起雾,起雾就没法再拍下去,男主角迈克尔·珊农穿着小马甲,心情被雨水不断冲刷。最后剧组用了热水雨才好了一些。

拍水中戏,剧组没有预算做一个大水池,水中戏只能用“水戏干拍”的方法,将家具和角色用绳子悬挂在空中,然后再用高帧率拍摄,制造出漂浮的效果,同时在室内制造水汽,用散射的光线制造效果,看起来就像真的水下一样。而浴室戏,则是用了《血族》剧组剩下的大水缸里拍摄完成的。

画面精美的像油墨画

尽管制片成本低,《水形物语》还是保持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准,在置景、服装、化妆、道具等方面毫不含糊,现在看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有鉴赏能力的观众来说,看《水形物语》是极大的享受,摄影师丹·罗斯特辛用最简陋的摄影器材,拍出了漂亮的画面在,在用光上也非常考究,比如艾丽莎的家,从布景到光线,都做到了教科书般的高水准。

《水形物语》不是一部充斥特效的爆米花电影,而是一部走心的文艺片,喜欢看好莱坞电影的观众谨慎选择,很可能会觉得值不回票价,但对于热爱电影的影迷来说,《水形物语》能够有效提升电影鉴赏能力,还是值得一看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