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我才明白:当年考研的那道2分选择题,是命运巨变的关口
今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前两天已经结束了。
据说人数突破了300万,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我是09年考上研的,距今刚好十年。
十年之后,想起一件当年考研的往事,对命运莫测这句话有了一种百感交集的体会。
而“学历不重要”这种说法,在工作多年,碰得一番头破血流之后,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是08年底参加考研的。那一年的考研英语有一种题型大概是这样的:
5个空,给你7个答案,让你从中挑出正确的5个填进去。
这种题对学霸来说,轻而易举拿满分。但我英语很差,四级都没过,所以一点自信都没有。
当我吭哧吭哧做到这道大题,面对最后两个空时,我猜测答案一定是A和B。
但是先填A还是先写B,或者是先填B再还写A,我心里没底。
面对这种情况,其实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条路:2个空,各填一个答案。比如A、B。那么结果可能是全对,或者全错。
第二条路:2个空,你都选A,或者都选B。那么结果肯定只有一种,一对一错。
第一种激进,第二种保守。
一个空2分。走激进的路,要么得4分,要么是0分。走保守的路,则肯定能得2分。
我选了保守这一条路,在两个空里都填了A。
大概一个多月后,英语成绩出来了。我考了58分。
58分。
放在平时,这无所谓。
但是对当时的我来说,就搞得很被动,很难受了。
因为我第一志愿报的是TOP2,就是大家俗称的北大清华。
那一年TOP2的英语分数线是60分。过了60,才有资格进复试,低于60,则只有调剂,自己联系看哪所学校招不满,就去哪所。
怎么说呢?只能说是运气,不幸我考了58分。
事后我复盘过无数次。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年,那张卷子上的选择题,还像刀一样刻在眼前。
我忍不住想,如果我选择激进的那个做法,就可能是60分,或者56分。
如果是60分,那我就很可能有资格进复试了。如果是56分,那第一志愿没戏,但也不耽误调剂。
但我偏偏选了保守的做法,那就只有调剂的命了。
TOP2是什么学校,调剂能选什么学校,其差别之大,就不用多说了。
偏偏那一年大家招生形势都不错,没什么缺口供调剂。
我东奔西跑,一度窘迫到连安徽的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大学都联系了。
并不是说这两个学校就不好。众所周知,在升学、工作、面临的机遇啊,这些或实或虚的方面,学校之间差别太大了。
还好,最后,还是抓住了一把救命稻草,上海的一个老师收了我。
要不是他,搞不好今天我真在安徽挖煤了。
当然这也是笑话。不过,虽然大家嘴上都说职业无贵贱,但挤破头去考公务员,进国企又是为了什么?考研也是这样。
其实,TOP2我报的是哪一所就不多说了,英语是不是真的考了58分,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命运就是这么捉弄人。
几年前,读到陶杰的一段话: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 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对我来说,当年面对那2个空,我以为只是一道普通的英语选择题,不过2分罢了。
但其实呢?在我落笔之际,那就是我命运的巨变。
而最终的结果是,我也几乎是无可挽回地错过了另一条路。
许多时候,人生的节口,多一点运气,跳过去也就跳过去了。跳不过去,也许就一辈子没得机会跳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马后炮,一种不甘的自我安慰,或者自欺欺人吧。
因为我也清楚地明白,如果当初知道自己赌一把,就可能60分,我不会赌?
再回到十年前,面对未知,面对那道题,以我的性格,还是会做出2分的选择。
每一天我们都在做这样的选择,每一天其实都是你此后人生的巨变关口。
正是因为人人都是面对未知,所以才有造化弄人之感。
这就是命运的神秘莫测之处。
说说读研的好处吧。
现在经常能听到“读书没用”“研究生不如本科生”之类的话。
以我的经历,工作几年之后,我有了一个强烈地感受:
上过研与没上过研的人,差别非常大,尤其在思维上。
一点体会就是:
很多行业,虽然表面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是归根结底,都是需要你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大量的冗杂信息中找到出关键点,然后形成逻辑解释框架,帮助客户决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我就发现,上过研的人,方法论会比较明确。
在最基础的一步,会有主动的意识与方法去搜集、辨析五花八门的资料。
虽然最后他们做出的方案,可能是一种精致的平庸。但至少,都会让你看到大致思路,多少有几分清晰,可以看到逻辑。
后来我明白了:研究生要毕业,最基础的一个学习就是做实验、写论文。
只要读过研,大小论文都写过十几篇。中国的本科生,能在毕业前写过几篇正儿八经论文的,微乎其微。
做实验、写论文,其实就是一种最基础的训练,训练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没上过研的本科生,一般就没有这些意识。
他们也许会有漂亮的灵感,直击本质的洞察力,但很少有人能用完整的、合乎规范的方案表述出来。
他们考虑问题,一般也容易流于大而化之人人都知道的答案。
但人人都知道的,不一定就对,更不需要我们来告诉客户。
坦率地说:
职场竞争激烈,在大多数时候,闪烁的灵感,它的说服力其实是不如平庸的套路的。企业最喜欢的还是拿来就用,很少有企业有耐心去培养你。除非它已经大到一定地步,比如华为阿里。
当然,我也见过很多毫不愧色上过研的本科生,无所羁绊。年轻,活力,聪明,啃吃苦,走得更远,职位更高。
而博士生呢?他们理解问题是深一点,逻辑框架能力也强一些,但有一点,在中国的职场环境下非常残酷:
一般他们都太老了,老到客户急着要求三天出的活,他能给你搞一个月。
而且大部分企业,需要的不是你领先全球的新发现,而是将早已经发现了十几年的技术转化为立即可以见到的生产力。
学历很多时候是可以约等于能力的。
对我自己来说,我并不是一个好学生,本科时都是六十分万岁,也没有正儿八经读过书。
直到毕业了,工作了,才有幡然醒悟地经历,于是辞职考研。
虽然TOP2没有上成,但最后去上海读研的三年,成了我平生读书最集中,最放松的三年。
三年里,虽然随性读书,有泛滥无归之虞,但到底也朦朦胧胧地打下了想问题的资源。
三年里,我们三五师生,每隔几天,就相围而坐,讲堂见闻,分析问题,肆意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因求知而带来的愉悦与挫败,如影随形,成了我的生命体验。也养成了我以后工作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
这些都是时隔多年之后,我对读研这一段时光最深刻的体会,也是最宝贵的收获。
所以,我总劝比我年轻一点的朋友:
在学校,别管是大专、本科还是研究生,一定要玩命的学,工作了要玩命的干活。否则很多事情,你错过了,未必就有机会了。我当年一道2分的题,做错了,也许是运气,但我至少还抓住了尾巴,你就未必有了。
如果没有这一番折腾,我绝对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认识,也觉得体会不到教育的重要性。
当然,上面这些只是极其个人化的观察,以偏概全了,大概率是错的。
PS: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辞。
你有过哪些好运气、坏运气?欢迎留言聊聊。
我将抽取3位朋友,各赠送一本讲“命运无常”的经典之作。
#阿呆爸#精选文章
▼
真实育娃 | 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