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针不在针”的理解与体会(三)
//////////////////////
不过多拘泥形式
第五,针不在针,也在提醒我们不要过多拘泥于一些具体的形式。
黄帝内针这本书从头到尾没有讲具体技法,也没有讲如何用针,我们在学习时也不要局限或拘泥于一些具体形式。
黄帝内针的针具,一般都是1.5寸、1寸、0.5寸,不同尺寸的毫针应用在手足不同部位。
比如手掌部位一般用0.5寸,手臂上肉多一点,可以用1.5寸。大家在学习中,可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做个尝试,本来要用1.5寸的针,用1寸针或者0.5寸针可不可以呢?会不会有效呢?这个效果会不会有差别呢?
我相信大家慢慢会发现,其实针的长短并不是那么重要,0.5寸的效果跟1.5寸的效果也会一样。
黄帝内针是六经辨证,法则是四总则,规范是“六三二一”,为什么不同的人去用,会有不同的效果?
同一个地方用针,不同的人去用,又怎会有不同的效果?我们自己去给别人用针或者用指的时候,不同的心态、不同的状态,是不是效果也有差异?
这是值得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值得去观察的一个细节,针不在针,这里也是一个具体体现。
黄帝内针讲破皮有效,把这个想明白,对针道的认识也会豁然开朗。
这个想明白的过程,也是对内针理法不断加深的过程。
针的长短、针刺的深浅,可以用来体现阴阳的变化,但对于效果本身来讲,并不是必然的、决定性的条件。所以以指代针或者是用艾条、用笔、圆头的小木棍等去替代的时候,效果依然会有,所以不要刻意拘泥于一些具体的形式,所有的形式都是为表达同一个理法。
前面讲到针不在针,对一些怕针的患者可以用指针。一些特殊情况之下,我们可以用手指、艾条等其它形式替代。
疫情期间,很多医生师兄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指导患者用指针解决了很多问题。
指法和针法,两者理法一致,前面四总则及“六三二一”规范都一样,最后落地的时候,一个是用针,一个是用指。
我们常常叫做以指代针。这个说法对不对呢?我觉得又对、又不太对。
说对,用指来代替针,确实可以帮助患者解除或缓解一些不适症状。
说不太对,我觉得这不仅是以指代针的方便,真正要用好指法或者说要把指法效果发挥到一个应有水准,必须对黄帝内针的理法,比如随证治之、同气相求、执两用中、感而遂通等有更完整的理解、更系统的把握。
因为指法有个局限,比如,我们手指只有十个,十个当中还不能完全利用,一只手最多解决两三个地方,两只手加起来也只有五六个地方。
那怎么通过这个“有限”的局部来解决问题呢?这就要对阴阳倒换、同气相求等进行更加灵活的应用,需要对理法有比较通透的了解,从而快速将经络进行“合并同类项”,把三焦同气倒换到某个部位。
另外,用针有“针”这个具体形式,但是用指没有,相当于“赤手空拳”,那作为用针或者用指的人,首先要突破这个思维定势,同时还要让对方也能接受这样一个形式。
但是指法也有好处,尤其对怕针或者对针有心理阴影的人来讲,更容易实现医患相得,而医患相得是病愈的前提。
我们去用指的时候可以去细细体会,如果真是医患相得,可能会跟原来想象的以指代针有点不一样,起效速度是非常快的,可能这也是指法的一个优势。
有些人会问指法和针法的疗效,到底哪个更好?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比如中医五术,哪个更好呢?
中医五术各有特点,理都不离阴阳,因为万病不离阴阳,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尤其对不方便用针或者怕针的人,指法其实是多了一个选项和方便。
这个问题也引起我的思考,到底怎样来理解黄帝内针?《黄帝内针》书上讲到,师的本愿是“让更多的人知医,让更多的人少病”,讲的是人人“知”医,不是人人“是”医。
黄帝内针确确实实能够治病,有着医的功能和功效,但正如刘力红老师书中序言所言,“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
疗疾祛病是黄帝内针一个功效,但不是它的全部,学习黄帝内针不仅是掌握一个具体方法,应该由针道入门,更好地去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遵循阴阳四时来达到生命的圆满。
黄帝内针不仅可以治已病,更大的意义在于治未病、治欲病。黄帝内针最大的特点是简便、易学、实用、安全、高效,具有走进千家万户的天然基因,在居家保健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效应。
作为一个纯自然的疗法,如果能够把一些小病提前处理了,那么得大病、重病的概率随之也会少很多。
无论是内针的针法还是指法,如果得以广传,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前景,尤其是黄帝内针的急救方法,意义更为重大。
从现在的导向来看,过去是以治病为中心,现在是以健康为中心,黄帝内针在这条路上可以扮演一个非常合适的角色。
针法和指法,两者可以适用于不同的人群,都是黄帝内针今后广传的形式。
针不在针贵在“真”“心”
第六,针不在针,说的是在真、在心。
以前我分享黄帝内针学习体会时,经常讲第一章、第二章是重中之重,但心里可能对第二章的关注会更多一点,因为黄帝内针大部分原理都在其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感觉到第一章更为重要。
第一章主要讲传承,传承有口耳传承、文字传承、直接传承,也讲到传承是力量,这个力量在于天人合一,在于诚,在于天道。
大道至简到底简在哪里?我可能一时没法用很确切的语言来描述,但是我感到择善而固执之,把做人的问题放在第一位,一定不仅仅是整本书的谋篇布局,更重要的是它确实有以一挡万的力量。
《大医精诚》讲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更强调的是一种由心而发、没有分别的心意。
曾经有个学员问我,说同样一个地方,为什么你按和她按感受不一样?
我问她,你能不能找到那种对自己孩子的感受呢?如果对每个患处的感受能用对待自己孩子的感受去用的时候,是没有分别的,完全自然而然的心意。
如果说黄帝内针有心法的话,这个用心的方法就是心法,就是用心地去对待每一个人。
师父讲,用针的时候要心平气和。
那这个心平气和如何做到?我不知道这样的表达是否贴切:能够用没有分别的心意去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对待来到我们面前的每一个人,这样的心平气和,可能就是常常讲的医者仁心、医者父母心。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章为什么如此反复强调做人的原因。
针不在针,一言以蔽之,就是静下心来、回到本来,时时刻刻守住自己的中。
杨真海师父说内针是调中的,这个中不仅仅是去调对方的中,从根本意义上讲也是调我们自己的中,我想这也许是“针不在针、在真”的又一个含义。
以上是我对“针不在针”的一些思考和体会,在初学黄帝内针的时候,我觉得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去修正自己,慢慢由针入道,由健康走向文化,从而正确地看待生命。
黄帝内针的路,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够走完,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前进,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圆满,生命更富意义。
作者 | 张三针
编发 | 新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