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中国画山水教学: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
一
中国画发展到今天面对世界文化的大交融,要有所突破实为难事。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均被两张大网所禁锢,其一为中国传统绘画之网,另一为西洋绘画之网。当今的画家们大多在这两张网中挣扎,唯有能脱网之鱼方得新生。当然这取决于画家本身的积累和智慧。
海南写生 国画 马祥和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历史、政治的发展需要,“革传统中国文化的命”便成一个时代的标签。作为传统文化艺术代表的中国画便理所当然地成了革命的对象,从康有为到胡适等先生们对清“四王”的批判到后来者徐悲鸿先生的“西洋式改造”。传统中国画经历了其诞生以来最为严峻的生存危机,坚守派、革新派的论争风卷了整整一个世纪,时至今日,关于中国画的走向的争论仍然时觉于耳,当然,今日之争只能是上世纪大论战的余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方文化和绘画思想对国人的普遍影响,中国画在这一轮的冲击中彻底地走向了多元,所谓多元,便是主体性的失位。中国画审美主体性的迷失,其实便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迷失。也可说这是一种现象,或言之是大融合时期的必然结果,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所谓“融变”,当保留“我”之主体性存在,否则其结果只能是被“他”所变,这不仅是中国画的问题,也是中国文化的问题。好在近些年,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再研究在学界有回归的迹象。先期的觉悟者们也做出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其一者,以传统立基兼融他法;
翠山居隐 国画 马祥和
其二者,深窥西洋绘画精神后,回守传统。这两类创作途径基本可代表当下中国画发展的主流方向,其最终的落脚点均定位在自身民族性之一根本上。其实,中西绘画是两个传统体系,要么立足继承中国的传统,要么你立足于西方传统,总而言之,不立足传统便是“不知秦汉何言魏晋”。起点即是归宿,中国画的审美生成于传统的哲学美学思想,所以这一艺术形式从诞生的那天起便决定了它意象性的本体特征,中国画的发展不可能走向具象写实,也不可能走向绝对的抽象,这是由文化的主体精神决定的。齐白石先生的“似与不似论”正是对中国画本体论的精神阐述。
创新是当下时代的需要,然而“新”需要有另外一个词的对应才能成立,否则无以为新,所以谈创新是要讲条件的。正如前文所说:能否创新取决于画家本身的积累和智慧,要能冲破中西两张大网的禁锢,方可成为“脱网之鱼”,方可获得新生。
浮云七八里 田舍三五家 国画 马祥和
二
关于书画同源,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书画同源应包括笔墨之同、工具材料之同、哲学背景之同、时代审美的趋向一律之同。书法和绘画同为线条的造型艺术,但绘画有一个塑造物象和一个有别于书法的画面构成、理法的大问题。此一难关不冲破无以言绘画,古今大多由书入画者皆因此关难以通过而望洋兴叹。这一点也是近当代一些所谓文人画家们对“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论的曲解的主要成因。传统山水画应该分为三大皴法体系,即:点、线、面。对传统的学习研究,在一个时间段内,我们应投入全部的精力。如:对五代和宋人山水中的丘壑,元人的笔墨等均应具有较深的实践性体悟;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技法的演变,要有一个系统完整的把握。这些积累,对一位画家的成长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另外,对书法的学习和系统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对传统书画的深入研究,能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书画这对姐妹艺术,在历史发展中其艺术审美始终趋于一律,如晋“韵”、唐“法”、宋“意”、明“态”、清“质”等,书法和国画其总体的审美趋向始终在阳刚和阴柔之间互动,并生发出诸如:古拙、厚重、奔放、峻拔、秀润、苍茫、空灵等审美的风格。
国画 马祥和
对传统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开拓前进的需要,而不能为了传统而传统,不思进取和盲目的搞创新是同等的错误。 传统是历代创新的总汇,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根便是变化运动,古人所谓“日新谓之盛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强调的均是“变”“新”。变化、求新是事物发展的一个普通真理。
三
对绘画画面语言本体的关注是当代画家求变、求新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也是中国画发展更加自觉化的一种时代选择,山水画史上在绘画实践中体现这一理念的人为数不多,如董其昌、虚谷,再者如黄宝虹、齐白石。然把此一研究提高到理论高度者尚未有之或可以说尚未引起较理性的关注,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山水画在未来变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西方,关注画面语言的研究相对较为系统也较为成熟,如后期的印象派赛尚到后来的毕加索,他们的成就应引起中国画家的反思。
版纳印象 国画 马祥和
画面构成应包括:形态构成,形色构成,形质构成,其中重要的当是笔墨形态构成。点、线、面、体是形态构成的四大要素,运用中贵在建立画面的有效秩序,美的秩序是绘画的本体,艺术就是为了表现这种审美的秩序。作为一个艺术家首先要解决的是能够发现,能被感动,能够合乎审美的规律,并能够有能力尽善尽美地通过画面的描绘刻画、重新塑造,重现在视觉之下。这便是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而画面中的一切物象内容皆是传输、表述这种情怀的语言符号,同时这种符号需具有共性的特征,更具有画家本身强烈的个性特质。自我的表达方式便是个体的画面语言,而承载这一切的仍然是一笔一墨,但此时的笔墨均带有你的声音。这时方可言风格的确立。
油画欣赏
作者简介:
马祥和,1969年12月25日生于安徽滁州,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现供职于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书法、绘画、篆刻。2011-2012为清华公派访问学者,现为中国青年诗人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九三学社云南书画院特聘画家。作品入展江苏省高校反腐倡廉书画展、第三届中国电视书法大赛、全国首届林散之奖书法三年展、第五届云南省中国画大展、第六届云南省中国画大展、云南省高校教师优秀艺术作品展、第四届全国线描大展等展览,并有部分作品获奖;论文发表于《书画世界》《美术大观》《艺术中国》《书与画》等刊物;2008年在云南昆明举办“马祥和书画篆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