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人给高一高二学生的忠告
首先要声明,作者我并不是什么高考命题人。此文观点是在分析近年高考命题思路变化基础上形成的,故采用这样一个吸引人眼球的题目。
为选拔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的人才,高考努力发挥其基础教育指挥棒的作用,不断调整命题思路,引导学生“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由做题到做事”,不再简单提供完全模型化的标准题目,而是运用现实素材背景,着力考查学生的临场学习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建模和问题解决水平。
从2015-2017三年的北京理综试卷中的化学试题来看,学生面对新的高考试题,若独立学习能力不足,只依靠平日练就的“套路”很难做好。
2018一模、二模考试中,有很多学生对于以上变化有了初步感受。
说实在话,一模、二模的感受还只能算是初步的,并不如高考真切。为什么呢?因为模拟考试的命题人还是中学教师。他们既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命制一份高质量的试卷,所考的点多是前面几年中高考真题里业已呈现的;从学科视角看,中学老师的站位还是比大学教授们略低一点。基于这两点,模拟考题对于高三学生还是多少有点熟悉的感觉,陌生度不会那么大。
近年来的考题发生了些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以自己熟悉的化学学科为例简要说明。
目前的高考化学试题共大小11道——7道单项选择题,4道综合性大题。
7道选择题中,除了用于稳定情绪的前2-3道小题之外,从选择的第3、4题开始,便进入了“长篇模式”,考查现场阅读图表、提取信息、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题目,也从过去的单一知识点到复合考点——四个选择肢也许涉及了四个不同方面的化学知识或原理,思维的跳跃性很大。最后的1-2道选择题,每每是愈加复杂,不反复阅读琢磨则不易确定答案。
有机大题,模样看似稳定,其实思维力度的考查在逐年加大。
从过去的考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到考查反应原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合成路径从过去的单向观察即可理清,到非得“前后照应、左右关联、来回推演”不可。
“先酯化后脱水,还是先脱水后酯化?”、“先聚合再转化,还是先转化再聚合?”等合成路径问题,“一眼看不透”、“不敢一下子确定”,令你犹豫不决,耽误时间。
考查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原理(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电化学基础原理应用的两道大题,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模式化、套路化,你很难界定这到底算是一道专属于哪个专题的问题。
又是图、又是表的,新信息日趋增加,我看连命题人自己都快感觉眼花缭乱了。
“顺着次序往下做几乎已经不可能了”,“视线必须在整道题前、后往返几趟,才能比较有把握地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而非全部”。这是2017届化学高考成绩优秀同学的考后感言。
所谓实验大题,也已经边界模糊了。
过去是考查教科书里大型合成实验为主,比较套路化,以知识、技能为主。
现在则考查探究意识、深度思维,对“证据推理”特别看重,你原来的一切固有认识都可能在这里“翻船”。
不让你的固有认识翻船,怎么考得出证据推理水平呢?!
据说,今后的命题中,还会尝试给一些结构不良问题(给了信息未必一定用得上,你得自己选择使用;给的是不完善的信息,你需要自己先做出合理假设并运用自己所做假设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应变能力。
所有这些,都集中于一点——考查你真正的学习水平—— 通过现场学习,结合所学化学学科基本原理,来谋划解决陌生问题(思路与策略)。
形成能力跟掌握知识的路径有所不同,学习能力需要通过真实的学习过程才能练就。
那些平日自己不读书,静等老师告知结论;自己不深入思考,静等老师和同学总结解题技巧的学生,肯定是不灵的。
怎么应对高考命题的变化?唯有一条路—— 平日里加强独立自主学习!
教科书(读本)就是你练能力的首选和最佳资源。不要再把训练能力的机会拱手相让了!
作为学生,请你不要私下埋怨老师课堂少讲是不敬业了,老师那是在归还你养成学习能力的宝贵机会。
那些执意替学生读书、替学生总结的老师,不正如那“剪开蚕茧、帮茧脱壳化蝶”的人一样吗?据说如此化出的蝶是不会飞翔的。
你最好赶在老师讲解之前自己独立地把教科书读了,把能够思考的问题先行思考,需要实际观察的实验可网上搜索视频。这个过程不仅是独立获取知识,享受到思考的乐趣,更在于占住了学习能力培养的制高点。
一个知识点,一旦老师开讲,你就没有机会再去做原始性的思考了。而若你自己思考过,待老师讲到此处,你就具备了跟老师对等交流的权利,判断自己思维正确与否的同时,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在新的高考态势下,过去作为终极考点的基本知识、基础技能,已经降低身段成为命题人眼里的“必备工具”—— 你必须在了解它们的原理的基础上,熟练使用这些工具,否则考场上你将由于工具的不熟练额外花费很多宝贵时间。
比如,氧化还原原理的应用(产物判断、方程式配平),化学平衡原理的应用,实验设计一般思路与策略等。这些东西,虽然并非绝对套路化,但毕竟基本有章可循,你要在平日的学习、练习中熟练掌握。
作为家长,也不要被孩子学习中一时的困难所迷惑,“老师不讲?咱们家有钱,请个家教一对一讲讲不就得了。”或者,“听说**机构的预习班(强化班)不错,效果很好,咱也牺牲点休息时间去上上看。”
须知,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脑力劳动。学习能力,正是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形成的。
如果说孩子经历少、不懂事、怕困难,咱们大人大都是有丰富学习经验的,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目前从全国看,似乎高考升学率大幅度攀升了,但是毕竟不是适龄青年都可以进大学的,高考还只是针对部分优秀高中毕业生的福利,所以其区分选拔功能必须坚持,命题的水平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于真正人才的要求,那就是要考查学习能力。
考情在变,学习也必须随之改变。其实都源于一点,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对于学习本质的认识深入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