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公式定律(讲解)伤寒论归零

《伤寒论》公式定律

——作者:兰金树

公式定律一:即伤寒论总纲图。1.《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趾次趾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趾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2.《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

3.《灵枢.卫气行第七十六》“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伤寒论归零》解读:

前面已经讲过,我们对《内经》、《难经》的经脉理论认知,一直都在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即营卫不分。如果再具体来说,则是经脉先天状态与后天状态混淆不清。

简单来说,先天状态下阴气与阳气都归入营脉之内,所以形成了营脉内阴气与阳气的往来运转过程,即二维运转;当人体进入后天运转状态下,由于阳气运转有了营脉内外的不同变化,也就有了营卫两套运转体系的产生,也就进入三维运转。《内经》、《难经》讲述的是人体后天运转状态,即经脉的营卫体系。

公式定律二:《素问.阴阳离合篇第六》“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伤寒论归零》解读:

先天状态下,阴气与阳气都归入营脉运转,产生了阴气与阳气水平相互作用的二维运转状态。而当进入后天状态下,由于阳气有了营脉内外之分,所以产生了三阳卫气运转体系和阴分三阴运转体系。

经脉“开枢阖”理论是针对经脉营卫体系进行的讨论,即三阳卫气的“开枢阖”、阴分三阴的“开枢阖”。反过来说,处于二维状态下的先天经脉运转是不存在“开枢阖”的,也没有必要产生“开枢阖”,只有阳气运转有了脉内、脉外的不同变化,才能产生“开枢阖”、有必要“开枢阖”。

对于“开”、“枢”、“阖”这三个字,人们也误解太多,对其空想的多、落实的少,也就导致如此踏实的理论变得那么了无生趣。简单来说,“开”就是升,向上;“枢”就是转折,扭转;“阖”就是回拢、下降。

阳气本性上升,阴气本性下降。如果阳气一直上升、阴气一直下降,那么就是阴阳分离,两条并行轨道。要想阴阳互根互用、纠缠一起,阳气就得有从升到降的运转,阴气就得有从降到升的运转。

阳气的升,就是太阳卫气“开”。阳气从升到降的扭转,就是少阳卫气“枢”。阳气实现下降运转,就是阳明卫气“阖”;

阴气的降,就是厥阴“阖”。阴气从降到升的扭转,就是少阴“枢”。阴气实现上升运转,就是太阴“开”。

公式定律三:《灵枢经.经脉第十》。

此篇讲述了人体营脉运转的具体内容,《伤寒论》诸多症状变化都来自于此篇。

公式定律四:《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

此篇讲述了后天经脉营卫体系中,营脉中阴气与阳气的具体运转方向、趋势。也是《伤寒论.辨脉法第一》中“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的理论由来。

公式定律五:《灵枢经.邪气藏府病形第四》“黄帝曰:此故伤其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

此篇实际讲述了三阳卫气与阴分三阴之间的压力转换规律,这需要在具体条文解读中才能明确体会出。

这五条公式定律是《内经》的原有理论,也是《伤寒论》背后的所有理论存在。能够彻底明白这五条,《内经》可解,《伤寒论》可解。只不过人们从来没当真过,对这些内容都浮于表面认知,从来不敢深入去想,以至于有了《伤寒论》与《内经》无关的笑话出现。

《内经》这些理论实际都是对人体经脉具体现象的描述、反映、告知,他是为了说明而存在,从来不是为了创造而存在。说白了,中医不需要创造任何理论,所有人为创造出的理论都不过是自圆其说而已。

只有反映客观事实的理论,才是不可动摇的真理。也只有在客观基础上架构出的《伤寒论》才能传承这一千八百余年。凡是自我创造的、空想的、臆想的,都不过昙花一现、聊以安慰罢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