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人性》摘录
作家:<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翻译:张晓晨
英文名: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人类行为篇
1. 保障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和稳定发展,便是一切人类心灵活动的终极目的。
2. 某一特质、能力、器官的优点与不足的价值,都取决于生物的外部环境,是相对的。
3. 心灵的一切活动都拥有相同的目标,即跟自己外部的环境相适应。
4. 每个人都务必要跟自己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对环境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人类的身体和心灵必须承担一项基本任务,即与环境相适应、追求安全感。除了追求某一特殊目标的力量外,人类的心灵基本空空如也。
5. 心灵活动在相关目标确定后才会出现。
6. 极少有人能深入了解自己的目标,因此此举的意义非比寻常。
7. 每个人的行动全都有一个确定的目标,童年时期的成长环境给其留下的影响与印象,决定了这一目标。这些影响与印象会在成长期间迅速推动幼小的他确定自己的人生态度,建立独特的行为方式,婴儿阶段便已展现出了成年后的重要性格特征。
8. 心灵只有兼顾社会规律,才能解决面对的种种问题。只有,将社会生活规律视为世界上仅有的绝对真理,相信人类对人类能力、制度受限引发的种种问题,坚定不移地加以解决,就能逐渐拉近跟绝对真理的距离。
9. 自卑与不安全感时刻徘徊在人类的意识之中。受这二者刺激,人类随时在思考怎么找到一种更有利的方法与技巧,能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自然,怎样找到一种环境,能消除威胁自己生命的因素,或将其降至最低水平。如此一来,就产生了心灵,用以提升适应力与安全感。
10. 在人的适应过程中,社会发挥着决定作用。心灵所有能力的发展,都以社会生活规律为基础。
11. 责任感、忠诚、坦诚、喜爱真理等美德, 只因都跟普遍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原则相符,才能产生并延续至今。这说明必须要站在社会立场上,才能对一种性格的优劣做出判断。
12. 要让自己符合标准,必须要在自己跟其他人之间努力建立合作关系,且必须努力掌握人类社会成员应该掌握的技巧。
13. 生命最初几年人的性格就已经成型,部分孩子幼年时以获取力量和技巧,从而得到他人认可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部分孩子的心思却全在自己的柔弱上,为从他人那里获得关心和帮助,他们极力通过种种方式展现自己的柔弱。
14. 心灵成长期间遭遇的困境,都会导致孩子社会感的发展受到阻挠或者歪曲。无法从父母处获得足够的照料与关怀,很可能会让孩子遭遇相似的困难,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无法挖掘其爱的本能,导致其执拗程度不断加深,最终不了解何谓爱,怎样爱。孩子在这种野蛮并抑制所有柔情的教育环境中,很容易形成怯懦的性格,渐渐与生活脱节,跟外界断绝关系,但这种关系却是儿童心灵成长非常关键且必不可少的步骤。终其一生,孩子都会尝试寻找幼时失去的温暖与关怀。
15. 被宠坏的孩子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更多,这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社会感未能得到充足的发展,不仅如此,还建立了相对悲观的世界观。若不能想方设法改变自己行为模式中的错误,他们的人生便难以得到幸福。
16. 外部环境从个人出生之际为其留下的全部印象,等将强烈且无法逆转地作用于其人生态度。
17. 心灵的种种活动要在心中确定一项目标后展开,借助感觉器官,人们确立了世界观。在这之中,自身相对敏感的器官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18. 无论什么人,其心底都会一直有一个最终目标,其所有行动取决于该目标,其对心理认知能力的选择、其心理认知能力的强烈活动与程度,都被该目标作用。
19. 知觉:人感知的内容和感知的方式,便是其个性与特殊性所在。
20. 搞清楚记忆背后隐藏的目标与目的,才能有效评判该目的的价值。记忆同样具有目的性。
21. 个人独有的个性,能通过具体的幻想与想象得到最清楚的展现。
22. 最沉重的精神压力与对目标无法达到的畏惧,很容易让人产生幻想。幻想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很久以前的时代,确实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3. 奉行极力进行自我拯救的人,此时为了把想象转变为幻想,不惜将所有精神能量都集中到一处。
24. 幻想与白日梦跟一些在意识中烙下清楚印记的记忆、跟建造了神奇上层建筑的想象类似,也被归为灵魂的创造工作。
25. 我们再度意识到,发展心灵的必要前提是确立一项目标。获得社会的认可,努力出人头地便是人类文明中的这项目标。
26. 影响的一方有多顾及被影响一方的权利,后者就有多自愿接受前者的影响。即一定要让某人觉得他的权利获得了保障,才能最大程度地向此人施加影响。
27. 习惯于无条件遵从的人,根本不能在没有他人指引的情况下行动或者思考,这些都能毫无难度地得到证明。
28. 自卑感、欠缺感、不安全感,共同决定了个人的生存目标。要恰如其分的评价一个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要先对比一下其对优越感目标的追逐和其社会感孰强孰弱。
29. 若任由孩子追逐权力,不对其进行束缚,孩子的精神发展就会退化。
30.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对自卑感的理解会逐渐改变,最终以一种清晰的自我认知形式确定下来,即孩子一切行为中的自我评价常量。以这种固定标准为依据,孩子便能建立一种倾向,让自己的自卑感得到弥补。
31. 孩子在婴儿阶段感受到的特别的压力,必然会对其人生态度造成影响,并从根源上决定其世界观和宇宙观,因为孩子会运用自身业已成型的潜藏的心理能力,来应付生命中的挑战。
32. 人类的行为模式坚固异常,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这是其独有的一项特征。
33.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基于对某一目标的追逐,无论何时都有一项条件约束人类行为。犯错误的根源是所有人在对自身的成功经验与精神财富加以利用时,都以自身独有的生活方式为依据, 并对该生活方式做出了某种程度的增强。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会单纯地接纳、转化、吸收一切源自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感受,而不会去检验任何事情。唯有科学能说明、揭露、改善人类的这一行为模式。
34. 在孩子的游戏中包含三大最关键的因素,即:为人生做准备、社会感、追逐优越感。
35. 精力不集中不能表明一个人缺少专心的能力,只能表明其对自己应集中精力的情景没有兴趣,想从该情境中抽身而去。
36. 很多人的经验显示,人对自己的价值估计过低,且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不足,是其对自身生活能力强弱不足的原因所在。
37. 人的一切心愿、兴趣、做法,全都取决于这个人对人类社会的态度
38. 无论什么人,都拒绝采纳所有或许会阻挠自己根据自身意志采取行动的观点,宁愿采纳能证实自身态度与行为合理性的观点,是人类共有的特征。即:人们只会采纳自认为能为自己创造价值的事物,将所有自认为有好处的事物全放在意识中,将所有会损坏固有行为模式的事物全丢进深不见底的无意识中。
39. 人在真实生活中怀有何种人生态度,其做的梦就怀有何种态度。
40. 梦说到底仅仅是对个人行为与行为模式的象征性或者是暗喻性展现。
41. 增强感情或制造解决问题所需的动力都是梦的强项,因此选择做梦是很明智的。
42. 个人的社会感与个人对权力、优越感的追逐这两项元素,共同掌握了个人所有的心灵活动。个人的所有行为,个人在追求安全观,迎接爱情、工作、社会这三项人生挑战时,怀有怎样的态度,都被这两项元素作用。
43. 一个真理:个人的能力决定了其在人类社会中占据的地位。即除了会干扰、阻碍人类的全部劳动过程之外,追逐优越感还会导致人在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中,犯下一些错误。
44. 拥有特权的男性为维护自身至高无上的掌控地位、决定并维系着所有事物,这点被一切制度、传统思想、法律、道德、风俗证实。全因劳动分工,父亲才能在家中将自身权力完全发挥出来。
45. 归根结底,男性气魄只是用于满足自恋的产物,男性气魄能赋予人们一种感受,自己比其他人更出色,或自己的地位比其他人更高。男性气魄的表现之一便是取得掌控权,所以他们不断努力,以获得高高在上的地位。
46. 维持爱情必不可少的两个元素:坦率和信赖。
47. 只是成绩优异或是功成名就,从宏观的历史和微观个体角度来说,都断然不等同于幸福。另外,一味教育孩子争取第一名,会导致孩子片面、偏执,特别是会让其丧失良机,无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种孩子心底隐藏着对伙伴的艳羡、妒忌和仇恨,并担心自己被他人超越,时刻防备着他人。
48. 独生子:把所有的教育热忱倾注在孩子身上是父母仅有的选择,极容易导致孩子变得非常依靠他人,且始终希望他人帮自己点明方向,提供援助。
49. 在困难面前,独生子会表现的恐慌无助,不知如何是好,因为从小受尽宠爱只知生活的甜美与快乐,对个中艰苦一无所知。他必然会在一个人行动期间,遭遇种种困境,最终他一无是处,生命之船无法航行。
50. 孩子在成长期间犯下的种种错误中最严重的错误,都以其渴望超越伙伴,并渴望能让自己比伙伴更强大的个人权力为源头。努力推动社会感的发展,是战胜这些阻碍仅有的可行的方法。这些阻碍在社会感面前不值得一提。
性格科学篇
1. 性格的含义:极力在跟外界适应的过程中,个人展现出的独有的风格。性格只存在于个人与其所处的环境对彼此的作用中。
2. 占据优势、追逐权力、超越其他人,是个人的最终目标。个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模式都取决于该目标,个人的心灵活动也被该目标组合为一个体系,有其独一无二的风格。
3. 通过对性格的了解,大概明白其以何种态度对待自身处境、伙伴、社会和来自生存的挑战。性格在人格中几乎等同于生活技能,为获得认可,占据关键地位,总体人格会将性格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法加以应用。
4. 性格特征是以行为模式为基础进行建立的。
5. 社会不允许公然对优越感的追逐,其因此变成了一种秘密的目标。如果人们能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热烈追逐优越感;如果所有人都有能深入了解他人性格的眼光,便能为自己提供更好地保护,并能给其他人一种感觉——追逐权力毫无收益,由此压抑其对权力的追逐。
6. 我们在学校中学会了以何种标准评判人类,怎样明辨善与恶、对与错,却没有学会如何对自身观点做出调节、纠正。所有人的人生都有这种缺陷,这是无可避免的,且该缺陷糟糕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7. 我们仅仅为了增加自己的自尊,增加自己的权力,才会不停地对所有事物做出解释。
8. 个人的社会感是正确评价其价值的依据,也是正确评判其思想与行动的依据。我们将个人的社会感的发展程度视为评判其价值仅有的且处处适用的标准。
9. 个人的性格特征与其心灵在童年时的发展方向统一。
10. 悲观的人实际是因为没准备好迎接新生活,面对睡眠等自然现象心存抗拒,其在睡眠中遭遇的问题跟睡眠这件事本身关系不大。
11. 个体心理学把握住一个要点,即童年时期是个人心灵表现的起点。心灵总归分为两种:其一夹杂了对个人权力与威望的少量追逐,但统领全局的是社会感;其二是只愿在自身获得巨大优越感后帮助别人,统领全局的是个人的利益与野心。
12. 内分泌腺决定了人的气质。
13.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既由社会感决定,又受对权力的追逐的约束,跟二者分别成正比和反比的关系。无论何时,社会感与对自身权力的追逐,都是彼此对立的两种倾向,都维持着紧张的博弈关系。人会因这两种倾向彼此作用有种种表现,性格便是由这些表现构成的。
14. 若个人将认同作为自己最强烈的欲望, 那其心灵就会因该欲望的刺激呈现紧张状态,其心底就会不断明确追逐权力与优越感的目标。他对生活本身却不再留意,这必将导致他无法跟上实际生活的节奏,并且还得到了一种最突出的性格特征:爱慕虚荣。
15. 在虚荣的掩饰面具中,有一种是谦逊,谦逊的实质是虚荣。
16. 超过某种限度的虚荣会导致个人做许多无意义的事情,导致其拒绝探究事物本质,只留意外在现象,并导致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只考虑自身。最大的危险是:导致个人跟实际生活脱节,导致个人对人们之间不可避免的复杂关系感到无从理解,导致个人跟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被扭曲,并导致个人将自己应该履行的人生职责、世界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全部抛诸脑后。
17. 人们常用理想远大等描绘自己,来跟贪慕虚荣等坏名声划清界限。实情却是:努力、精力、斗志、上进等褒义词,大都是为了帮虚荣做出掩饰或装点。
18. 所有人都要达成自己的目标,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才是最重要的。社会感是人们取得了不起的成就独一无二的推动力。
19. 部分人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是人类社会众多复杂矛盾的根源。
20. 一切贪慕虚荣的人都以超越全世界的人作为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只是该目标一生都无法完成。自身无能为力的感觉,是他确定这个目标仅有的依据,所有拥有较强虚荣心的人都没有强烈的自我价值感,自身的脆弱无能是虚荣心的源头。
21. 否定情节:对其他人的价值发起进攻,便是贪慕虚荣的人的目标所在,贪慕虚荣的人为了从对其他人的否定或者是贬损中得到优越感。
22. 虚荣心是任何人都无法彻底消除的缺陷,因此,做到:避免自己的视线被这种危险、恶劣的习惯遮挡、避免自己的心思因其迷乱。我们认为所有人都应该主动跟人合作,这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自然规则对人们的要求。
23. 极度膨胀的虚荣心会变成人的重负,终其一生,人都很难卸下这种重负,其全面发展也会因此遭遇阻碍,最终彻底失败。野心准确来说是虚荣心,人们会因为野心失去内心的平静。
24. 肆无忌惮膨胀的虚荣必然会阻挠人们前行。贪慕虚荣之人借助空想设计出一座陌生的城市,随后在这座城市中,带着空想出的设计,到处寻觅自己想象出的建筑物。他们自然到不到空想出的城市,便将责任全部推给现实,可现实根本毫无罪过。自私之人与贪慕虚荣之人的命运基本如此。
25. 金钱在人们生活中有种让人无法想象的魔力,人们对财富的热烈追求,归根结底不过是想借助财富的积累,得到一种非同寻常的力量,金钱与权力直到现在依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6. 嫉妒这种性格特征无疑会在一切对权力与掌握权的追逐中表现出来,务必要把嫉妒放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跟全社会一般精神状态相关联。通过恰当的方式,尽量避免或是压抑潜藏的嫉妒,同时不要检验、增加、刺激嫉妒,是可行的方法。站在教育的立场上,应该把嫉妒指向其能创造价值的方向发展。
27. 愤世嫉俗是种相对隐蔽的憎恶情绪,其实质却是极度仇恨人类。
28. 工作压力会导致部分没什么恶念的人也被迫尽量先自保。人们通常认为这种情况是值得体谅的,却忽略了自保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且无法避免。
29. 总之,觉得个人事务比公共利益更加重要,这种人必定会在某种程度上仇视、憎恶人类社会。
30. 好斗之人心底一直有种不安全感,就是他们这样热衷于挑起事端的原因。他们尝试损害他人利益,以彰显自身优越感与孤立,消除心中不安,但此举会不断拉大他们跟其他人之间的距离,不断加剧他们的孤独,最后使他们沦为孤家寡人,结局悲惨。
31. 在焦虑的作用下,人也许不敢直面外部世界或内心世界。焦虑之人人格发展大大受阻,且无法再为公共利益奉献自己的力量。
32. 通过焦虑,以避免直面真实生活的责任与义务。在虚荣与野心的作用下,热衷于回忆的人无法承受任何或许会揭露其个人价值的考验,因此通常会努力逃避所有考验。
33. 通过焦虑,有效帮助很多人逼迫他人寸步不离陪伴自己。即绑架他人,由于自己是掌握众人的君王,因此自己不必顾全大家怎么想,大家却务必要唯自己马首是瞻。
34. 能以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客观评价某人, 并确定该人三个重要的人生问题解决程度如何。一是社会责任感(也就是我和你、你们有何关系,也能说成是个人跟其他人、社会有何关系),一般来说二选一:借助正确的做法,让自己跟其他人关系更亲密,或是借助错误的做法让关系更疏远。二是职业与工作的问题,三是爱情与婚姻的问题。
35. 对人际交往一定程度的厌恶,是部分人行为缺乏教养,不文明的表现。孩子都是为了吸引大人关注,才有不文明的行为与恶习,孩子往往会借助该方法,以期扮演重要的角色,或将自己的脆弱无援展现给父母。
36. 迂腐以及固守的原则:之所以要用区区几项规则与定律框定人生中的一切,恰恰是因为安全感的匮乏,他们若遇到规则与定律无法框定的事物,只能逃避。
37. 部分太过温顺的人,总是对人非常感激,且好像认为他人会因自己的存在受到干扰,总是在道歉,可这只是一种表象,千万不要误会他们是甘愿这么做的,他们时常暗暗感伤,觉得自己命运不济。
38. 性格特征加强后,变成了感情和情绪。情绪的宣泄跟性格特征类似,无论目标还是方向都是确定的。一个人想改善自身处境,又不想违背自身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模式,所以才会生出感情。
39. 找不到达成真实目标的好法子,或丧失了达成目标的自信,人变回展现出感情与情绪,这是不受自控的。
40. 愤怒的感情将对权力与掌控地位的强烈欲望完全展现出来,将前面的所有阻碍快速、激烈的清除,便是这种感情的目标所在。但是,愤怒这种手段只是为了让其他人遭遇悲惨,以让自己获得更高的价值,本身没啥意义、不值一提。
41. 愤怒是一种寻求认同的方式。自杀这种行为包含了伤害自己的亲朋好友和惩处失败的自己两种目的。
42. 哀伤的情感包含着两个表现:一是以守为攻、以小博大的努力过程。二是个人维护自身地位,逃避无力感与自卑的意愿。
43. 厌恶引发的各种表情代表了对环境的轻蔑和对问题的逃避。很多人会借厌恶的表情,逃离一些让人不快的处境,对厌恶的滥用十分常见。
44. 恐慌与忐忑,想获得他人的帮助以及随时的关怀,这种举动是建立在一种上下级从属关系上,要求他人务必时刻帮助自己。但是他本身社会感却少的可怜,得到特权就是他们忐忑的目的,让身边的人向他臣服。这种分离性的情感逐渐渗透进他的生活,变成一种掌握地位的手段。
45.快乐、同情、谦逊是联合性的情绪。但是在错误的时间地点表达快乐,或者是滥用以上三者,就会使得它们变成分离性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