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影禅境:榆社博物馆造像
在这世界上,每个人的认识各有不同。对于艺术,每个人的品读、理解与聚焦点也各不相同,《佛影禅境》是个人审美、个人视角的巡礼。希望通过自己的视觉语言与这些造像对话。透过高高在上的神性,唤起内在的柔软,捕捉造像的精神气质,追求一种“以光写神”的效果,找到内心的祥和。
——南山禅
榆社(化石)博物馆位于榆社县城迎春南路,展馆不大,馆藏以化石为主,有古哺乳动物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植物类等。在馆内有一佛造像展厅,展出的造像大多出自大同寺遗址和福祥寺地宫出土的两批文物。其造像衣纹流畅,表情生动,以情传神。这些石刻造像或站或坐、大小不一,进入展厅就如同进入了清静庄严的佛国世界,深奥的法理表现于造像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越千年而不变。这些佛像从山野石窟、残垣破庙、寺祠地宫中像赶赴法会一般,集聚到这里,给今人讲法、述史,展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沟通。
此篇为作者节选的部分造像图片,想查看更多馆藏信息可点击文末链接《千古凝眸 佛藏宝地-榆社博物馆藏佛造像》。
榆社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南,太行山西麓,属上党盆地北。春秋时属晋,战国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汉建县称涅县。晋改名武乡县,魏太和十五年迁涅城于南亭川,隋于北亭川分置榆社县,唐初改榆社县为榆州,后罢州以县属辽州,宋熙宁七年榆社县并入武乡县,元复置榆社县至今。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榆社经历了两次佛教发展的高潮,先是榆社人后赵皇帝石勒重用西域高僧佛图澄广扬佛法,后是北魏迁都洛阳佛教文化对沿途地域的影响。
北魏到唐,从平城经晋东南到洛阳,是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沿途文化遗迹甚丰,特别是以石窟、石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遗址或遗物。榆社县是这条南北干线上的重要一站,历史上也曾是弘法的重地,其境内佛教文化遗存较多。县内石窟、寺庙近百处,至今仍存北朝隋唐石窟、摩崖造像20余处,这些佛教遗物,均是该县当年佛教活动兴盛的标志。对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尤其对研究北方地区佛教信仰的传播影响以及佛教艺术的流传演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2001年,在福祥寺修缮中发现一地宫,一次出土75件南北朝精美石刻佛像。2002年,在原大同寺遗址出土150件北齐至隋唐时期的石刻佛像和泥塑佛像。大同寺内号称有阿育王舍利塔之一。其建造年代有人认为和后赵石勒的崇佛有关。
光绪年的《山西通志》记有榆社十大名寺,其中对大同寺的记载是:“大同寺,在榆社县东南,永平十年建,内有阿育王所造舍利塔。”从建造年代上说,比洛阳白马寺还要早一年,应是佛教初传我国后首批建筑的寺院。据传和史料记载,大同寺内还建有真身舍利塔(即释迦牟尼舍利),其塔有二说,一说是阿育王所建;二是隋文帝所建,隋文帝为给母后庆寿,在全国兴建了百余座塔,其中有真身舍利的有21塔(有说19塔),大同寺舍利塔就是其中之一,并与陕西法门寺塔齐名。
| 相关链接 |
晋中博物馆:古城展气度、造像叙春秋
千古凝眸 佛藏宝地-榆社博物馆藏佛造像
| 广而告知 |
▼
《梵物志》
属于漫谈性质的经验分享
是太阳很大(阳新)多年来对造像研究的总结整理
书中有理性的分析
也有很感性的描绘
关于造像的审美认知、断代、真伪鉴别等等
—————————— END ——————————
转发分享是对本平台的最大支持与鼓励!
感谢关注
【 南山供秀 】
关注你所关注的,分享你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