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谬

​《六节藏象论篇》

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

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

通指“草木”

青赤黄白黑

为五色之正

而色又有

深浅间杂

五色变化出

很多种颜色

而看不过来

“不可胜视”

酸苦甘辛咸

为五味之正

味又有分

厚薄优劣

五味也会

变化很多

美妙味觉

品尝不完

“不可胜极”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欲,统指声色臭味

“嗜欲不同”

当指人之五藏

对于声色臭味

的喜恶

各不相同

各有所通

“天食人以五气”:

食人:

是“使人食”

或“饲人”

五气,不是指

臊、焦、香、腥、腐五臭

也非药物寒热温凉平之气

而指风、寒、暑、湿、燥

以养五气

气和而生:

五气,五藏之气

五藏之气调和就能够

维持机体的生化功能

”心者,生之本“:

生,为”主“字之误

二字形似

传抄所误

”生之本“

生与杀相对

心为阳主生

何为阴而主杀

何为”杀之本“

心,为一身之主

《中藏经》:

心者,主也,神之舍也

其脏周密而不伤

伤则神去

神去身亡

因此这里应该为:

”心者,主之本“

“神之变也”:

变:

当是“处”字之误

二字繁体相近似

传抄所误

处和居,表明有形之五脏

均是神、魂等所藏之处所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根据上下文义

此句后面应有

缺失内容,即:

“其味苦,其色赤”

同理,在下面的,“其充在皮”

后面应补充“其味辛,其色白”

”其充在骨“

后面补充

”其味咸,其色黑“

“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此处“太阴”、“少阴”

位置颠倒,应互换

这里与《四气调神大论》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有着同样的错误

少阳春、太阳夏、

少阴秋、太阴冬

此乃天之四象

为一年内天地

阳气升降

阳生阴长

阳杀阴藏

所致

《九针十二原》:

阳中之少阴,肺也、

阴中之太阴,肾也

可能因

肺经为“手太阴”

肾经为“足少阴”

传抄者

自以为是

改成如此

也未可知

“肝者,罢极之本”:

罢极,罢字

这里读音为bà

结束、完毕

极,一个生数周期

所谓“肝者,罢极之本”

指厥阴肝主管人体调节

一年四季的较大气候变化,使人与之相适应。关于此的详解,请参阅本人微信公众号另一篇《肝者,罢极之本的新解》

那种作:

动作劳甚

谓之罢极

劳倦罢极

以肝为本

把“罢极”

作“四极”

即四肢

等理解

都是很牵强

甚至是错误

“以生血气”

根据上下的

文义和句式

此四字应该是

他处错简所致

于此应当删去

“脾胃……通于土气”:

该一段文字有点乱

是严重的错简所致

应调整为两段文字: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其味甘,其色黄,

此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

胃、大肠、小肠、

三焦、膀胱,名曰器

能化糟粕,转味入出

“其华在唇四白”

“四白”二字多余难解

应为衍文,应当删去

与上文

“其华在面”、“其华在毛”、

“其华在发”、“其华在爪”

句式一致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天生于子,对应于人

胆主子时,子时胆气生发顺肠

其余十一藏,生化功能正常

因此十一藏,取决于胆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

关格之脉羸,

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此段讲的是:

人迎脉和寸口脉合诊

其实还是在阐述“象”

人迎,是足阳明结喉两旁之动脉;

寸口,是手太阴腕部动脉

此两处即为,古诊脉的切脉部位

人迎脉为阳,主外,可诊察六府

寸口脉为阴,主内,可诊察五藏

“一盛”、“二盛”、

“三盛”、“四盛”

盛,倍之义,此为与平脉

即正常状态下的脉相比较

关于人迎、寸口合诊以及

格阳、关阴、关格之脉

《灵枢》之

《始终》、《经脉》、

《脉度》、《禁服》

等篇中有

详细论述

可以参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