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死亡之谜大揭秘

上一回我们否定了刘心武老师的“沉湖说”,那林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这当然得从书上找答案。红迷们都知道,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结局,在第五回贾宝玉魂游太虚,在薄命司看到十二正册上的判词判画,就揭示了她们最后的结局。1« 判词判画的证据 »那林黛玉的结局,自然也能从她的判词和判画里找到端倪。不过黛玉、宝钗的判词、判画是在一起的,这也是“钗黛合一”一的重要证据。那我们就看看她们的判词判画。【 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判画 】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其中判词里的“堪怜咏絮才”和“玉带林中挂”,是说林黛玉的。“咏絮才”是说林黛玉像 谢道韫一样有才华,谢道韫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才女,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后面我们还会解读,为什么把林黛玉比作谢道韫,这里就不深谈了。后面一句“玉带林中挂”,才是暗示林黛玉的命运结局的。这句诗,和判画里那句话的解释,意思是完全一样的。判画里说“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如果精炼为一句诗,就是“玉带林中挂”。两株枯木之间,悬着或者说挂着一围玉带。这短短一句话,我们往往一眼扫过去了,殊不知,里面藏了很多玄机。首先看“两株枯木”,两木,是一个“林”字,就是林黛玉的林。为什么是枯木呢?枯木是死掉的树木,两株枯木,意思是“林”已经死了。把“林”分开,就是两个木,中间悬着一围玉带,就是玉带林中挂。玉带,是古人系腰之物,就是腰带,相当于今天的皮带。这个玉带其实暗示了林黛玉的身份,这个下一回再讲。但请注意,玉带,不是缠在两个手臂上长长的飘带,我们在影视里看到的仙女,在敦煌壁画里看到的飞天,她们身上那根长长飘带,是叫披帛。披帛是古代妇人的服饰,在唐朝就非常流行。男人一般不会披戴。除了一个小孩,那就是哪吒。哪吒身上那根披帛,是他的三大法宝之一,叫做混天绫。当然今天藏族同胞的哈达,形式上有点类似于古代的披帛。玉带是系在腰上的,所以叫一围玉带。双手合抱,就是一围。玉带林中挂,在我们想象中的画面,就是一根长长的飘带,正好挂在两株枯树枝中间。因此我们就认为,林黛玉在一个清冷的月圆之夜,独自一人来到外面,一阵夜风吹来,将她身上长长的披帛吹走,刚好落在了两株枯木之间。有这种认识错误,是很正常的,毕竟真正的汉人衣冠,已经消失了四百多年了。我们错把玉带当披帛,也是可以理解的。很多著名的红学家,都把玉带当作了飘带。其实作者写得很清楚了,是“一围玉带”,如果是披帛,应该是一根玉带。一围,就是一个圈。如果是一根长长的飘带,可以说是被风吹走,最后挂落在树上。那一围玉带,中间是有个圈,又是束腰之物,没理由被风吹走,又正好挂在两株枯木之间。其实玉带是指男人的腰带,汉人服饰,无论男女,都有一根腰带。而到了清朝,无论是当官的服装,还是老百姓的;无论是男人的,还是女人的,都不用腰带了,而往往在外面套了个马褂,空空荡荡,松松垮垮,非常难看。因此,就凭这个玉带,就知道红楼梦中人,是明朝汉人,不是清朝满人。接着说玉带。女人会随随便便解下自己的腰带吗?腰带接下来,挂在两株枯木之间,中间是一围圆圈。想想这个画面……天哪,林妹妹,你究竟是要干什么呢?原来,林妹妹是学《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以前很多红迷们都说,一根长长的玉带,飘落在树木之间,连一件衣服都挂不了,怎么可能挂得了一个人?就算把一根长长的飘带绑在两棵树之间,也只能用来晾衣服,不能用来上吊啊。因为下巴挂上去,人就会掉下来嘛。所以红迷们就认为,“玉带林中挂”,不是暗示林黛玉是上吊自杀。可我们忽略了“一围”二字。女人的玉带,是一根长长的腰带,两头绑在两棵树上,中间套成一围,就是一个圈,然后再把头套进去……我相信有的听众已经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不想听我胡说八道了。神仙一样的林妹妹,怎么可能会选择这么个死法?上吊,自杀?这太惊悚了,这太惨烈了。林妹妹是菩萨心肠,是花一样的女子,是仙女转世,她连花都不忍心被人践踏、被水玷污,怎么可能对自己下这种狠手?还不如相信刘心武老师的沉湖说,起码那样死,死得唯美。又或者如刘心武老师说的,林妹妹她没有死!她是神仙怎么会死?她是仙遁了,是回到仙界了,所以只留下她的衣服,只留下她的玉带!连《还珠格格》的香妃,都能变成蝴蝶飞走,神仙转世的林妹妹,为什么不可以?如果我的解读,破坏了你对《红楼梦》的美好想象,我只能深表遗憾。其实作者多次暗示了,红楼梦就是个大悲剧结局,红楼梦中人,每一个人的死,都死得很惨烈,都死得惊心动魄。所以才会让作者,每次想到都会血泪盈面。所以书中一字一句,都是满含血泪。再想想明朝灭亡时,大明子民有多悲惨?连皇帝都上吊殉国,无数的官员带着家族老少几百口人一同自杀。每一次战争,每一次屠杀,都是尸体堵塞了河道,鲜血染红了大地。明末乱世,中国到底死了多少人?对历史来说,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但对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作者来说,那是不堪回首的血淋淋的记忆。或许是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写得太美了,太艺术太有诗意了,以至于很多经典场景,都像一幅画。历来有很多画家,喜欢描绘这些经典场景,比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撕扇、香菱学诗、史湘云醉眠芍药茵、薛宝琴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然而前面有多唯美,后面就有多惨烈。前面“好”到极致,后面“了”得干净。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这便是文学悲剧带给人心灵的震撼。2« 前八十回其他证据 »如果只凭判词判画,来断定林黛玉的死,似乎还不足够,那前八十回,还有没有别的暗示呢?当然有。第一个暗示,是十分明显的,在第五十七回紫鹃想试一试贾宝玉,故意说林妹妹要回苏州了,结果贾宝玉当真了,瞬间痴痴呆呆,死了一半了。林黛玉听到这个消息,刚吃进去的中药一下子吐了出来,不停地咳嗽,紫鹃就来捶她的背。林黛玉说:“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拿绳子来勒死我”,林黛玉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不是暗示林黛玉最终结局的谶语呢?如果结合她的判词、判画,那极有可能是一个暗示和伏笔。(紫鹃情试宝玉,究竟是帮了黛玉还是害了黛玉)吴氏石头记在这里有条批语,说“此言不假,伏后文短命。”言下之意,林黛玉后来就是这么死的。很多朋友只知道吴氏石头记后二十八回,却不知道吴本是完整的108回,前面八十回也有着很多,不同于通行本的细节和批语。当然,“拿绳子勒死我”的话,不只是林黛玉一人这么说,书中很多人这么说过。第三十三回,贾政怒打贾宝玉,王夫人求情,贾政冷笑说:“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王夫人痛哭说:“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第四十四回,王熙凤吃醋撒泼,一头撞在贾琏怀里,还说:“……你也勒死我!”王熙凤说了个“也”字,看来红楼梦里被勒死的,还真不少。这是不是暗示了王熙凤最后的死亡方式呢?确实如此,王熙凤也是上吊而死,这个等到解读王熙凤的时候再谈。书中有一个人,是明确说明她是上吊勒死的,那就是秦可卿。通行本对秦可卿之死的相关情节都删除了,但贾宝玉看到的判画里写得很清楚,那幅画上画的是:“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更离奇的是,戚序本在这里有条批语:“秦氏,鸳鸯其替身也”。意思是贾母身边的丫鬟鸳鸯,也是和秦可卿一样,上吊自尽。也算是被勒死的。而直接被绳子勒死的红楼梦女子,也确有其人,那就是香菱。她是被夏金桂用绳子勒死的。这等到解读香菱时详谈。如此看来,秦可卿、王熙凤、鸳鸯,是上吊而死,香菱是被人勒死,那林黛玉,玉带林中挂,也是上吊而死,又有什么奇怪呢?书中第二个暗示,就是中秋联诗时史湘云说了句:“寒塘渡鹤影”,林黛玉接了句:“冷月葬花魂”。寒塘渡鹤影,暗示了史湘云的命运结局。冷月葬花魂,则暗示了林黛玉的死亡细节。刘心武老师也是把这一句当作林黛玉沉湖而死的一条证据。只不过刘老师认为林黛玉死于中秋月圆之夜。上一回我们说了,刘老师错解了冷月,中秋明月,不能叫冷月。既然是葬花魂,必然要以葬花的时间为准。而黛玉葬花,就是在三月中浣。正因为是三月的中旬了,春天快过去了,所以《葬花吟》的最后一句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便是花落人亡的时候。第三个暗示: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这是甄士隐为《好了歌》做的注解诗,里面暗示了很多人的命运结局。其中“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甲戌本批语就说,是伏写“黛玉、晴雯一干人”的结局。这就明确告诉了我们:林黛玉后来成了白骨。送白骨,就是安葬白骨的意思。是谁送白骨?应该是贾宝玉紧接着的那句:“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甲戌本批语是“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这一句是说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了一对鸳鸯。这两句对比强烈:一个昨日,一个今宵;一个黄土垅头,一个红灯帐底;一个是送白骨,一个是卧鸳鸯。会不会让你想到——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会不会还让你想到——风月宝鉴?那镜子背面的骷髅白骨,不就是林黛玉?那镜子正面的美人,不就是薛宝钗?所以,风月宝鉴,不只是贾瑞一个人的故事。整部红楼梦,就是一面风月宝鉴。薛宝钗、林黛玉,是贾宝玉的风月宝鉴。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是贾府的风月宝鉴。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是全书的风月宝鉴。明亡、清兴,是历史的风月宝鉴。这风月宝鉴的正反两面,美人代表着恩爱,代表着兴盛;白骨代表着悲痛,代表着死亡。所以是倏忽恩爱,倏忽悲痛,这种恩爱与悲痛,这种兴盛和灭亡,始终在折磨着贾宝玉,缠绵不去。因此这两句诗,是说贾宝玉,才刚埋葬了林黛玉的白骨,转身就投入了薛宝钗的怀抱。其实就是暗喻了明亡清兴的历史。而明朝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君死国灭。这也算间接暗示了,林黛玉是上吊而死的。其它证据:比如《葬花吟》《芙蓉诔》前八十回里,还有很多其他暗示,比如林黛玉的《葬花吟》,比如祭奠晴雯的《芙蓉诔》,都有林黛玉结局的暗示。说到《芙蓉诔》,不得不提到红楼梦的又一大未解之谜:究竟有没有《黛玉诔》?我们都知道,晴雯是林黛玉之副,写晴雯,就是影照林黛玉后面的故事。晴雯死了,贾宝玉撕心裂肺地写了一篇《芙蓉诔》;那黛玉死了呢?贾宝玉肯定,会更加肝肠寸断地写一篇《黛玉诔》。可惜从《红楼梦》传世以来,几乎没人见过《黛玉诔》是什么样。有幸的是,2008年突然传出的《吴氏石头记》,里面赫然就有长长的一篇《黛玉诔》。这是吴氏石头记最令人震撼的两个内容之一,另一个我们前面说了,就是情榜。然而红学家们对之嗤之以鼻,认为那是伪作。是不是伪作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能写出如此感天动地的诔文的,当今没有几个。想欣赏《黛玉诔》全文的,请移步上一篇博文。神秘的《黛玉诔》,最新版全文四千余字,惊艳传世

(0)

相关推荐